老校友口述:高考停复与上山下乡

自1966年文革爆发后高考制度被废除,到1976年文革结束,十年中全国1700万学生上山下乡。北京四中的学生有着怎样的故事?离开城市来到农村的学生们的生活是怎样的?

1968届的谢国力校友在高考被废除后到内蒙古土默特左旗插队,后作为工农兵大学生到北大经济系学习,毕业后在北京外国语大学任教,后又重回北大攻读研究生,接下来赴农业部履职至退休。作为历史洪流中重大事件的亲历者,谢国力校友将为我们讲述他的故事。

受访:谢国力(68届)
访谈/整理:王舒窈(18届)

指导:孙大卫(11届)

在北京四中学习

王舒窈(以下简称王):您在四中的学业负担重吗?每天要花多长时间来完成作业?
谢国力(以下简称谢)不重!一点也不重!我们一般回家吃完晚饭,就开始做作业,在学校下午要是有时间也做一部分,但大多时间要花在辅导员工作上,还要打篮球。没时间就留到家里做。我们那时候学习特别有规律,做完作业要把当天学的课再复习一遍,老师今天讲的,就赶紧复习,印象比较深,然后把第二天老师要上的课,再预习一遍。

那时候老师上课要提问的,提问还是给分的,就是抽查。后来就养成的习惯就比较好,今天的复习了、明天要上课的预习了,要是还有时间看点课外辅导读物,比如学几何,有好些参考书,有些是从苏联翻译过来的。完了就是休息了。晚上恐怕要两个钟头吧。

“那封信”与废除高考

王:当年废除高考的起因之一是四中学生的一封信(《北京市第四中学全体革命师生为废除旧的升学制度给全校师生的倡议书》1)。
谢:对,但实际上绝大部分人不知情,是一些高干子弟知道上面内幕消息了,就写了这封信。当时我因为高一,对上大学考虑的还不是太多,高三好多学生已经是眼看就高考了,结果特别失落,因为一下不能上大学了。上四中的学生,一般上大学是没什么问题的,不过我们那时候在学校,也是“一颗红心两手准备2”,学习董加耕3、邢燕子4,就是说考不上大学到农村去,高高兴兴去。

当时我的想法就是,那四中的学生怎么会考不上大学呢?这根本就是多此一举。但嘴上不敢说。文化大革命一开始,先是不上课了,那时候我们还小,才十六,所以还有点兴奋,觉得这世界有点变了,原来上课也挺累的不是?在家没事,到学校跟同学聊聊天、玩玩,也有一些人不甘寂寞,还搞四三派、四四派5什么的。后来说不行,就军训。派连长、排长、小兵给我们军训。那水平也不行,完了又复课闹革命,69届也进来了,因为学生都不上课了,老师也都打倒了。

王:但是像咱们四中那么好的学校,也受很大影响?
谢:我们那时候按说也还不错,四中有位教我们俄语的凌老师,他日语也特别好。他看学生成天无所事事就开日语班,我们上他的日语课,再找点什么正经事干,上工厂义务劳动去。那时候我们在汽车配件厂,每天也不要钱什么的,就跟工人干活去。再后来,我们又自发给初中班当辅导员。

在内蒙古插队

王:您是在什么样的情形下,突然知道要下乡了?
谢:那时候还都不知道,还搞文化大革命,瞎折腾呢。到68年开始有下乡的了,69年就都下乡了。 我们是十个四中同学到内蒙去插的队,我们插队的地方叫土默特左旗,那是乌兰夫6的老家,那个旗四中学生挺多的。我们那时候好几个同学都是主动下乡的,不过我没主动。我们班有个同学死活不下,当时叫“老泡”,最后分到北京工厂了。但是他后来的命运并不好,在街道小工厂当工人,也没上大学,后来那个工厂也不行了,后来他妻子还找我们,说你们都混的不错,得给他找工作,有的同学还真给他找了工作,到门头沟文物局看大庙。

「在内蒙土默特左旗哈素公社插队的
北京四中1968届高中毕业生」
◦左起:谢国力、陈岱林、冯同庆、刘北成、王驰、刘昂昂、张卓立

王:刚去农村的时候您觉得苦吗?
谢:在农村苦还是苦,但那时候精神作用很大,还真不怕苦。比如,农村吃不饱饭,农民很有智慧,你知道什么叫瞒产私分吗?农民得交够了公粮,剩下的才能自己分。因为粮食产的少,他就隐瞒产量,不跟上面报告,趁人都不注意,半夜给队里农民分,我们也算队里的社员,给我们也要分,我们不同意,农民特别害怕我们上告,瞒着我们。但是我们跟农民关系也好,也知道他们分。

我们的策略就是,不吃瞒产私分的粮,但是也不能反对,农民吃不饱也是问题。那我们每天干活吃不饱怎么办?不能和家里要粮票以授人口实,只好买胡萝卜吃。晚上一大锅胡萝卜,我们吃饭的时候,老乡都去看,一看天天如此,还真心疼我们,就跟我们说,你们的粮食都在库房里放着呢,你们去拿回来吧。我们坚持不拿。后来因为这事跟农民关系更好了。

王:您当时的一日三餐大概是什么样的?有肉吗?
谢:平常吃不着肉,就是过年的时候,我们自己养猪,杀一头猪,能吃一冬天。如果有家人来看望我们,记得16块钱买过一只羊,皮子卖了三块钱包饺子吃,合一人一斤肉一斤面吃得一个饺子也剩不下!但是比起陕北、陕西,我们在内蒙的生活不苦。我们那是土默川平原,就是那个“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的地方。那出产特别丰富,比如说土豆,我们冬天都爱吃土豆,农民收完之后,你再去收,还能收上来。主食是小麦、莜面,还有玉米面,还有黄米面、糜子面,油有胡麻油,就是亚麻油。土豆、甜菜,甜菜自个儿能熬糖。过大年蘸黄米面炸糕吃,香得很!所以我们那地多,粮食也不算特别少。

但是我们同学上陕北插队,春荒,没粮食吃,真吃糠,也没有水。那苦着呢,我们有一个同学赤脚医生,晚上出诊走那山路,快到那村了,窜出两条大狗来,冲他一吼,他往后一退,掉山涧底下了,摔死了。现在人还埋在陕北呢,特别惨。

王:您当知青的时候,有想过尽快回去上学吗?
谢:一开始去,我们就是要扎根农村一辈子,真是这个决心。在农村,什么苦活、累活,挨饿,都受过。后来老乡也觉得我们这些人特别地真心实意,对我们特别好。菜园子分菜,你一个人顾不过来,看菜园子的老大爷,把菜就送到家门口了,你到家了就能拿进去。

◦前排左起:刘昂昂、王驰、陈岱林、谢国力
◦中排左起:吴宝琪、潘鲁全、张卓立
◦后排左起:汪同三、刘北成、王树武、冯同庆

成为先进与工农兵学员

王:您是怎么被评为先进的?
谢:一开始我们就是踏踏实实地干,然后老乡、公社反映都不错,后来旗里知道了,宣传组就派人拿着照相机来采访。一了解老乡全是夸我们的话,旗里就觉得挺受感动的,回去一汇报,旗里开知青大会就让我们讲,后来到乌盟开大会,也让我们讲,然后你一当上先进了,中国的事儿就这样,就由不得你了。

到73年,大学考试,就是张铁生那一年,我们都去旗里考了,周围的村也有四中的,都去考了。那成绩,旗里都特别惊讶,说这北京四中是什么学校啊?考的成绩好得基本上都是四中的。结果那年张铁生不是交白卷嘛,白卷先生,结果考试成绩就不作数了。但是因为我们村的知青,是旗里的先进,旗里对我们还真是不错,就让我们上学。

那年,我们一块儿的同学,就我一个没上大学走,为什么?我们是旗里的先进,那是73年走的,74年说呼和浩特市的知青要到我们旗去插队,说我们是内蒙自治区的先进知青小组,说人都走了哪行啊,要留一个,带带呼和浩特的知青,给他们带好了。然后旗里书记找我谈话,说你要想走,明年保证送你走,那咱就得服从啊,对不对,就把我给留下了。

留下这一年,跟农民的感情也特别深。原来都是知青,在一块儿睡,一块儿吃饭。一个人了,就得跟农民打交道了,农民对你特别好,真是。

「知青在学习毛主席著作」
◦左起:潘鲁全丶吴宝琪、谢国力

王:后来您是怎么成为工农兵大学生的?
谢:那一年通知我们说,今年咱们旗招生,我一看,没什么好学校,都是内蒙的,北京有几个可能是理工科的,有几个学外语的,年龄还要求要小,我都有点不想上了,我给公社写了一个报告,想今年不上大学了,就在农村了。

那时候我是大队副支书,还就分管这事儿。第二天就上公社去开会去报名,我就拿着申请书准备第二天去。结果头一天,旗里有一个老师打我们村过,我们村离旗里三十里,那时候通讯也不方便,捎话跟我说高书记让我到旗里去一趟,有重要的事儿要谈谈。我下午就骑车子去旗里找他了。

高副书记叫高树华,他原是内蒙古大学的老师,人特别好,对知青很关心。到了旗里,高书记说,北京又来了七个专给北京知识青年的名额,其中文科有两个,一个是图书馆系,一个是经济系。高书记跟我说:“小谢,这个经济系我看你念挺好的。”我那时候还有点没转过弯来,知道工农兵学员水平低,怕学不出什么名堂。说我都不太想念了。

他说:“工农兵学员就是招收你们这样的人,趁年轻要多学习呀!你要是对内蒙有感情,你毕业了可以再回来。”然后又因为是北大,我心里也就被触动了。我原来就喜欢文科,初中的时候,作文挺好的,老被当成范文。回来后,报告没有交,我就报名了。我是全旗的先进,又是党员,还是党支部副书记,那旗里知青没有人跟我竞争啊,就顺顺当当地回来了,上了北大经济系

注释:
1、1966年6月,当时在北京四中高三五班就读的几个高干弟子从父辈那里打探来了中央有意废除高考的消息,写下这封倡议书,要求“立即废除高等学校入学考试制度”。
2、“一颗红心”是指为实现祖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而攀登文化科学高峰的革命理想。“两手准备”一是考上全日制大学;另一种,如果考不上,则坚持自学或业余学习,上山下乡。这个口号在“文化大革命”前,曾经在应考青年中起过重要的教育作用。
3、1961年5月,毅然放弃去北京大学深造的机会,立志回乡务农,他的行动曾影响上世纪中国乃至前苏联等国内外千千万万青年的行为。1964年3月20日《人民日报》指出“董加耕所走的路,就是毛泽东时代知识青年应该走的路。”
4、高中毕业后没有回父母所在的天津市区,而是回到家乡宝坻县大中庄乡司家庄村务农,发愤改变家乡的穷貌。在那里,她和农民打成一片,并组织了一个“邢燕子突击队”,成绩突出。1960年人民日报发表长篇通讯《邢燕子发愤图强建设农村》,介绍了邢燕子的先进事迹。此后,成为上山下乡的知青典型,被称为毛泽东时代的好姑娘。
5、“四三派”、“四四派”都是在“文化大革命”初期特定的形势下产生的造反派群众组织,由于1967年春中央政府4月3日和4月4日的两个讲话而形成。
6、内蒙古土默特左旗塔布村人,蒙古族。1925年9月加入中国共产党。上将军衔。曾任中华人民共和国副主席、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副主席、中共中央统战部部长等职。
7、内蒙古特殊的行政区划体制,“盟”这个级别实际上等同于“地区”、“专区”,只不过内蒙古自清朝延续下来的这一制度体系,与现行体系的两个层级发生了基本重合的现象,所以得以将特殊的名称保留下来。这里所说的两个层级,即盟(地区、专区)、旗(县)两级。
8、1973年6月,张铁生被县里推荐考大学工农兵学员。在物理化学考试时,大部分考题不会回答,但他在卷子背面写了《给尊敬领导的一封信》,成为文化大革命后期著名人物,俗称“白卷英雄”。文化大革命结束后被判处有期徒刑,出狱后成为企业家。

由“北京四中人校史研究及师生文丛项目组”供稿

关于作者: 四中校友

E-mail:szxy@bhsfer.org

为您推荐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