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怀“四中人”情愫 展现“四中人”风采 ——专访教学处副主任肖振龙博士

       北京四中建校一百多年来,走出了约四万莘莘学子,足迹遍布五湖四海,可以说:三百六十行,行行都有“四中人”。“四中人”是指所有在四中学习或工作过的人,这已经成为一张亮丽的名片,每个“四中人”都珍惜并维护着这一荣誉。校友们还为“四中人”量身定制了英文“BHSFer”(即:Beijing High School Four 的首字母缩写,再加上后缀er)。本文主人公肖振龙校友经过学士、硕士、博士深造后,就是秉持着对四中的迷恋,重新返回母校,接过老一辈教师的接力棒,执掌三尺讲台,继承了四中优秀传统,并将其发扬光大。

      肖振龙,北京四中1999届毕业生,高考考入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北大毕业后,成功入读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硕博连读。在取得博士学位后,肖博士有着很多就业机会,当教师并没有在他的职业规划之中,更没有考虑过当中学教师。但“只是因为在人群中(招聘会)多看了你(四中招聘台)一眼”,就被四中一眼相中,把肖振龙博士作为招聘的首选。

      多年后肖振龙博士回忆起:在博士毕业那年,他才开始找工作。在2008年北京举办的招聘会上,他无意中看到“北京四中”的招聘台,才临时起意,产生了到四中当老师的念头,并投了自己的简历。“当初选择到四中做一名教师,绝大部分原因是自己从四中毕业,来自对母校生活的怀念。对于四中文化传统和价值观念的强烈认同,使我选择了四中。如果不是四中,换任何一个学校,我都不会选择当中学教师的,四中是我的不二之选。”就这样,研究领域为“智齿动物”的肖振龙博士毅然决然放弃了其他就业机会,成为四中的一名生物教师,他也是当年北京屈指可数的拥有博士学位的中学教师。

       进入四中之初,肖博士“每天充满着怀旧的情绪,在工作之余,总是在寻找和回忆着自己当年在四中求学时的足迹。每当回忆起那段不长的求学经历,感触颇多。”他一直以“今日我以四中为荣,明日四中以我为荣”激励着自己,更是感受着“严谨而自由,卓越而平实”的四中独有的大器。“在四中的三年的确影响,甚至是决定了我以后的生活。因为在四中校园里不断发生着让人感动的事情,让一代又一代四中毕业生津津乐道,这是作为四中学生的幸福。四中希望向学生传达的更多的是一种生活方式,而不仅仅是良好的学习方法和优异的成绩。”这些都体现在四中三年发展规划中:“四中的教育不仅要关注学生的近期发展,还要关注学生的终身发展;不仅要使学生在学科知识与能力上达到优秀标准,还应当体现对学生的终生关怀。”

       如今,肖博士依然留着一份于明老师判了94分的水彩画,依然保存着三年六本包好了书皮的语文课本,上面记着班主任徐稚老师的“金句”,更是珍藏着内心无数的感动。

      “然而很快,忙碌的工作使自己没有更多的闲暇去回味。熟悉的环境,全新的任务,我以一种新的方式开始了在四中的生活。当我再一次浸润在四中的温暖之中时,在幸福之余,身上多了一份责任,这是作为四中人共同的教育理想,也是前辈们带给我们的荣耀。这种源于内心的幸福感和责任感是我可以成为一名四中教师强有力的基础,使我很快适应了在四中的工作,也使我不断体会着作为教师的辛苦与快乐。”

       有着“讲课天赋”的肖博士享受着“回到四中教室后无比的亲切感”。入职第二周,肖博士就在北京市一次研讨会上执教了一节公开课,题目是《酶与细胞代谢》,生涩但充满激情的课堂表现广受好评,也坚定了肖博士做好一名教师的信心。

       肖博士首先想到的是:作为一名生物教师,要向学生传授什么呢?“我当然期待在我的学生之中将来有人能够成为生物学家。哪位老师没有这样的期盼呢?然而,可以肯定的是:绝大多数的学生将来都不会记得多少高中生物课讲过的东西,就像我们现在也记不得多少与自己工作专业无关的,又不是高考科目的学科内容了。”    

        思考的越多,人生就越丰富。最终,肖博士将生物课定位于:对生物学科满怀激情的热爱,理性的思考,对生活的关注。就这样,在课堂上,他不断把自己对生物学的无限热情和深入思考融入具体的教学过程,向学生传达着生命之美和理性之美。他深知:作为一名青年教师,在教育教学工作中肯定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但四中交给了他面对生活的态度,这就是:积极、乐观、踏实、认真。这是一种信仰,与科学不同,它是不需要证明的。而作为教师,所要做的就是把这种信仰以各种方式传递给学生,在与他们沟通心灵的过程中实现自己的价值。

       有一节课,肖博士向学生讲授进化论,谈到进化论思想的产生与神创论的冲突。刚刚抛出问题,还没有做出进一步解释,有个男生打断了他:“老师,宗教的神创论不是错的。”凭借对四中学生的了解,肖博士知道有人提出这样的质疑不足为奇。他回答道:“我没有说神创论是错的。” 其实,肖博士可以在课后再和他讨论,但是他觉得非常有必要就这个话题在课堂上与学生分享。于是,他继续说道:“我觉得科学与信仰并不矛盾,数不胜数的科学家都是虔诚的宗教信徒。科学是需要被证明的,无论你是否相信,但信仰不是。”

       其实,关于宗教与科学,这是一个很复杂的问题,也在不断引起争论。肖博士回忆道:“实际上,我没有告诉学生神创论是否错误,自己也并没有什么更深层次的研究,我只是给了他们一个开放的答案:我们应该以什么样的态度去看待科学。”课后,那个男生向肖博士表示致敬:“在主流观点盛行的课堂上能有这样的看法,让人敬佩。”这时,肖博士意识到,这就是他想要的:“这个学生并没有得到什么新的生物学的知识,也没有得到什么新的学习方法,但在他心里保留了一颗批判思维的种子。我期盼着有一天它会生根发芽。”

       肖博士拥有扎实的学科基础理论,一贯秉承教育回归生活的原则,让知识真正学以致用。肖博士主讲的生物课程紧贴生活实际,如:《现代生物科技》、《稳态与环境》、《遗传与变异》、《遗传与进化》、《遗传规律及其应用》、《生物奥赛》、《动物细胞培养与应用》,还有《化妆品广告里的骗局》等,更贴近现实生活的专题讲座。肖博士的《恋爱必须课》颇受追捧,在这里他教给大家运用生物知识提高恋爱关系的稳定性。肖博士还为学生开设了《科学史》选修课,这是一个科普课,肖博士通过自己的学术经历和掌握的知识体系,系统性地反思科学的人文渊源,从文化传统和人文关怀的角度涵养自身的教育理想,提升教育价值,在不断增进自身认识的基础上,积极反思自己的教学活动,在丰富完善教学内容的同时,充分体现出生物学作为一门科学课的特征。肖博士善于把繁杂的知识点予以结构化、体系化,让学生学习更轻松,因而深受学生热捧。

      四中特级教师、生物正高级教师陈月艳评价肖老师“善于以科学发现史为素材,以结构和功能的关系为线索,引导学生追踪科学家们认识DNA分子的化学结构和空间结构。对史料的运用很到位,让学生从中提取信息,再去分析解决问题,帮助学生从各个层次、从简单到复杂,去理解知识。”

      因为在教学上的优秀表现,一年后,肖博士即被评为“高级教师”,并被评为“北京市生物学科带头人”。肖博士爱岗敬业,勇于承担教育教学任务,不断学习,努力提高教学水平,积极吸收其他学科营养,丰富自身认识。肖博士一直努力保持学习的激情,能够做到与时俱进。在脑科学、信息技术和科学哲学等多个领域深入学习,紧跟学术前沿,不断更新教育观念和知识结构,积极探索、勇于创新,参与多项研究课题,并在日常教学中不断实践,通过一些教育培训与同行教师共同学习,传播前沿的学习研究成果,取得了示范和辐射效果。肖博士结合教育教学工作与自身学科背景开展神经生物学与教育学交叉学科(即:转化教育学)的研究,努力使教育工作在经验的基础上,获得实证的支持,还原教育的科学本质。

       肖博士具有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在教育教学中一直能够全面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政策,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热爱教育事业,热爱所教学生,利用课堂教学、班会、思想交流,等机会,积极、主动对学生进行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教育。这已成为肖博士教育教学的特色。

      深受重用的肖博士先后担任高中实验班班主任、四中特色“道元班”班主任。肖博士深感责任之重大,在为一件件班级琐事而疲惫的同时,他与学生的接触也更加深入。在这个过程中,肖博士不断被感动着,就像很多教师说的一样:学生教给教师的远多于教师教给学生的。诚然,组织管理一个班级是需要很多经验的,更何况担任的是“实验班”、“道元班”这样重要班级的班主任。当面对着一个个鲜活生命时,肖博士一直把真诚和平等放在管理的首位。

       肖博士告诉我们这样一个故事:有一年,学校组织了学生的DV大赛。班里一个很喜欢电影的女孩接下了这个任务。其实她是一个非常可爱的女生,但因为学习成绩不好,自我认同感很低。所以,她写了一个剧本,说的就是自己向老师倾诉的故事。为此,她找到我,就演我自己。有一天,拍摄到很晚,回家的路上,我收到她发给我的短信“老师,谢谢您,拍到这么晚,耽误您休息了”。肖老师回复道“应该谢谢你,能跟你一起创作是我的荣幸”。她好像受宠若惊“很难能遇到您这样的老师啊,这应该是我的荣幸才对”。在那一刻,肖博士感到了作为教师的莫大幸福。这来源于与学生心灵间的沟通:“我只想通过努力,帮她完成一个小小的心愿,让她获得更多的承认。也许这并不能提高她的学习成绩,但这种人与人之间的坦诚与理解是我们一生都会需要的。我想在她给我发短信的时候,她也同样感觉到了。” 

       2016年,肖博士被任命为教学处副主任,主管校本课程、研究性学科等工作。在承担管理工作后,带动更多同事参与教育教学研究工作,并积极为年轻教师创造机会,展示自我,为本校及市区教师队伍建设做出了贡献。

     在学生大都以升学考试为主要学业目标的大背景下,肖博士主管的工作属于“非主流”,但是,肖博士一直坚信:这是四中教育理想的承载之处。通过整合课程资源,建立学科课程与跨学科综合课程相结合的校本课程体系。在与学生活动主管部门合作,探索学生活动课程管理规范,主持了四中“北京市教育信息化融合应用示范基地”建设。

      值得一提的是:作为教学处副主任,肖博士主持了“教育改变家乡”教师成长计划。这是“北京四中教师发展中心”与“北京四中校友促进教育基金会”共同主办的公益培训项目。该项目旨在通过组织全国乡村中、小学的教育培训,承担四中的社会责任,利用四中优质的教育资源,先进的教育理念来影响、带动和指导乡村教师的教育行为和态度,成为当地先进文化、文明生活的倡导者、实践者;同时,为四中教师职业发展和提升创造新的途径。四中数十位骨干教师组建了“培训师团”,肖博士是培训师之一,他们一起系统研发出针对乡村中小学校长和教师专业发展的教育培训课程,通过改变教育行为,从而改变一个区域的相对落后或不成熟的教育环境,进而改善乡村学校教育文化和生活品质。

       目前,该计划已经实施四年,共组织全国十几个省市近千名校长、教师参加研讨学习,培训学员实现了学术水平迅速成长,成为业务骨干。北京郊区张坊中学已将参加四中组织的培训活动作为校本教师培训的重要组成部分。四中的培训师团队特为张坊中学的教师系统定制设计出培训课程,实现了校本教研的最大效益。肖博士介绍道:“下一步,四中将教师培训与特色课程孵化进行整合,通过与更多的乡村学校与教师合作,使培训的成果更快、更多、更好地落地到乡村学生的学习上,真正践行为以学生的学习为中心的教育变革。”

       肖博士具有扎实的学科基础理论和教学技能,并积极参与教育教学改革实践,多次承担国家、市、区各级科研课题及示范研究课,收到良好效果,受到同行广泛赞誉。肖博士还参与新版教材编写工作,并在国家级学术期刊发表论文。在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北京市生物实验教学培训》获“优秀奖”,在西城区教育研修学院《科学史漫谈》教学辅导获“优秀奖”,在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培训中心组织的“吉林市生物学科带头人培训”和“重庆生物教师培训”中都荣获“优秀奖”。肖博士在教育工作中引入脑电、VR等技术手段,不断增进教育教学工作的科学性。同时,在技术手段日新月异的变革中,肖博士始终保持清醒和冷静,不跟风、不唯众,以批判和研究的态度看待新技术,反思教学,提高教育教学品质。

       会生活是一种人生智慧,我觉得:肖博士就是会生活的人。我在网上看到他的很多粉丝追问他的年龄,他(她)们不相信,肖博士已经年届四十。的确,眼前的肖博士看上去完全是一个大男孩。据我所知:他没有永葆年轻的秘诀,他的心态极佳,他和自己的两个女儿是很好的玩伴儿,他与自己的学生相处融洽,他与同事共享、共商、共处,他能在工作和生活中寻求平衡,不断丰满陶冶自己的情怀。肖博士不负韶华,在奋斗中释放着青春激情,追逐着青春理想,以青春之我、奋斗之我传承着四中光荣传统,四中的未来当属于他们。

                                                                                                  67届校友 刘国庆           

                                               

关于作者: 四中校友

E-mail:szxy@bhsfer.org

为您推荐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