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记王经环老师
惊闻王老师因突发脑溢血于6月19日离我们而去, 距我们与王经环老师的会面访谈仅20余日,谁会想到那竟是与王老师的最后一面。
我们将王老师当天的讲述整理成文,以寄托我们的哀思。他仁慈和善、严谨务实、淡泊名利、无怨无悔的一生都在为“好老师”作注。
四中烙印 铭记一生
2025年5月27日,在四中综合楼五楼会议室,84岁高龄的王经环老师接受了我们的采访。他是那样谦和儒雅,访谈开始前还连连跟我们致歉,说因为咽喉不太舒服,声音会比较小。就在王老师的轻声慢语间,他与四中结缘的七十年,如一幅人生长卷,在我们面前徐徐展开。
一、“我身上的四中烙印”
1956年夏末,15岁的王经环成为北京四中的一名高一新生, 当时的他就被四中老师们的人格魅力和学识所折服。
他如数家珍般回忆起自己的恩师:数学组组长周成杰老师基本功扎实、板书有力,将基础知识、基本方法讲解得清晰深刻。物理组王钊老师的课有深度、有条理,层层分析、环环入扣;张子锷老师深入浅出,语言生动,说话有一点口音,有时解答一个问题后能引起同学们会意的微笑。教化学的刘景昆老师那时快退休了,因身体原因,大夏天还穿着棉袄,他的课重点突出、画龙点睛,让王老师至今还能背得出门捷列夫元素周期表。教历史的徐建竹老师能用行云流水般的语言将知识讲活。教地理的周额青老师将各地的风土人情讲得栩栩如生。教体育的韩茂富老师是国际级篮球裁判,迟文德老师是国家级足球裁判,叶其鋆老师是国家级游泳裁判。王经环老师在他们的影响下,身体各方面都得到严格的训练,“我是北京四中田径运动员,800米跑2分12秒6,是三级运动员,我是有证的。”说到此,谦逊的王老师,难得地表现出一丝骄傲。
当年学校有“四大精神支柱”,分别是刘铁岭、屈大同、赵如云和韩振东老师。比学生们大不了几岁的刘铁岭书记曾慷慨激昂地讲中国过去受到怎样的凌辱、现在怎么站起来,他燃烧的激情也点燃了同学们好好念书、为国效力的热情。教导处主任屈大同老师主要做学生思想工作,他用学生能接受的语言将道理透彻地说清楚。赵如云老师是团委书记,自称是“赵哥们儿”,为学生们讲解团章和党章,讲得斩钉截铁,要求非常严格。韩振东老师是刘少奇主席接见过的全国优秀少先队辅导员,管初一初二的少先队,他和孩子们打成一片,就像个“孩子王”。王老师感慨,这四位精神支柱不仅讲话讲得好,自身行为也做得好。当年屈大同带领学生下乡劳动,以身作则背着行李走了十里地,与老乡同住同吃,和学生们一起“汗滴禾下土”;赵如云领着学生去石景山学农,身着背心,和学生们在雨中一边唱歌一边劳动。
令王老师印象深刻的一席话则来自他高一时的班主任,教俄语的何翔美老师。何老师在开班干部会时曾敞开心扉与学生们聊天:“前段时间工作状态不好,我在做总结分析的时候听我儿子念了一段诗:‘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我想把它翻译成俄语,突然觉得这个‘知’字用得真好。我应该知道高一学生来到四中,是想好好念书,有个和谐团结的集体,有好老师、好班主任,有好的学习环境……我的工作有些简单生硬,没做到‘知’,不够了解学生。”年轻的班主任如此坦诚地自省,让王老师很是感动,在后来的教师生涯中他也常扪心自问:“我对学生做到“知”了吗?”
王经环老师感叹道:“四中老师的工作理念、行为举止都是宝贵的财富,也都渗透到我身上。我觉得这是四中给我的第一个烙印,用现在的话讲,叫‘第一桶金’。”

二、在四中的“第二桶金”
1959年,王经环高三毕业,时任四中工会主席同时也是数学老师的汪秀娟老师找到他,说学校很缺老师,希望他能留校教数学。王经环欣然答应:“祖国的需要就是我的志向。”
汪秀娟老师作为指导老师,给王老师提出的要求是:“第一要尽快担起四中数学老师的责任。第二是‘红专计划’,红,按党员标准要求自己,争取早日成为中共党员;专,你得学好师范的数学专业。具体地说,给你特殊的机会,你可以听所有老师的课,包括音乐老师的课都可以听。班主任工作,由教导处主任倪宝恕带你,第一年见习,第二年副班主任,第三年争取当正式班主任。教课方面,书得看,但最重要的是直接向四中老师们学。进修方面,白天教课,晚上看电视课,争取把大学的数学课全部学完。行不行?”王经环老师当然是一一应允。
于是,18岁的王老师重返熟悉的课堂,在那里他曾经学习知识,聆听教诲;现在他要转换角色,为学生传道授业解惑了。以教师身份再去听课的过程,王老师说他收获了“人生的第二桶金,一大桶金!”
“工作后听课和当学生听课可就不一样了。这时候我要学他们的教法。”比如,张子锷老师的板书怎么写,图怎么画,怎么提问,怎么表达,怎么让学生笑?这真是教学的艺术。刘景昆老师的课怎么做到重点突出,画龙点睛的睛该怎么点?这比书本上说的都要直观清楚。
王老师回忆道,漆士芳老师曾在市级会议上发言说:“我从四中老师身上学会的是‘上好每一节课,教会每一个学生。’”她还说:“没有教不会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 这些都让王经环老师受益匪浅。“光是自个儿讲得挺深奥,谁都不懂,这不行。”
班主任指导老师倪宝恕是北大法律系毕业的,时任教导主任。他传授给王老师作班主任的十六字秘笈:“严格要求,讲明道理,督促检查,奖励惩罚。” 王经环老师还听了不少班主任的班会课,学习了怎么开班会、家长会,组织学生活动,组织班干部配合工作等等。
课余时间,王经环还有机会直接向屈大同等前辈请教。他们一块儿背着步枪、咸菜和水,走着去百花山、鹫峰、妙峰山打猎,在亲切的交流中,王老师收获了宝贵的教育教学经验。这些熏陶渐染都被王老师称作“在四中打下的第二个烙印”。
王老师没有忘记汪秀娟老师布置的进修任务。当时王老师住在学校,每晚用学校的电视自学大学数学课程:解析几何,数学分析,高等代数,复变函数,微分方程,数理方程,概率和数理统计。文革之前,这七门课王老师就都通过了。文革之后,恢复高考,北师大开了师资进修班,已经调到了月坛中学的王老师凭借七门课及格的成绩,进入进修班脱产学习了两年。学完后,他在成人高考电视大学的考试中再次考了这七门课,全都80分以上。有人对他说:“您38、39岁能考这么好的成绩,一般人达不到!”
这之后,王老师婉拒了去月坛中学当领导的任命,选择回到四中,继续当一个普通的数学老师。 他说:“我这辈子就只想当一个好老师。”
后来,四中曾派王经环老师去广东番禺市二十一世纪学校办学,因为各种原因,派去的四名老师只剩下刘长铭校长和王老师两人。两个人管一个中学,教学、行政、教务都得抓,王老师还担任总校的主任。王老师仍然运用四中打在自己身上的烙印去调动那里的老师和学生,并得到了大家的认可。那时候王老师每天做成人早操,学生们也会过来跟着做,他们对王老师说:“我们知道您是好老师,您的言行我们都知道,我们想跟您一起。”这些话让王老师深受感动。
三、教学成果:“烙印”发挥了作用
八十年代中期,王经环老师接了一个平均成绩不到40分的初三实验班。为了将成绩提升起来,不辜负家长们的期待,王老师采用了“软硬结合”的方法。软,是指何翔美老师曾经说的“好雨知时节”,充分地知道这些学生个性,不简单生硬地和他们拧着来,争取做到“润物细无声”。硬,是指倪宝恕老师曾经教的四句话“严格要求,讲明道理,督促检查,奖励惩罚”,开家长会争取家长的支持,作业必须做,错题必须改,改了必须由老师通过,除非家长同意老师不管孩子,否则必须按老师的要求来。一年下来,该班中考成绩排在四个班的中间,“要不是我中间因为做手术住院一个月,我相信这个班可以排第一!” 王老师略带遗憾地说。
九十年代中期,王经环老师任高三年级备课组长,并教一个文科班和一个理科班。组里一共五名老师,可其中有的老师爱人查出胰腺癌需要经常跑医院,有的老师家因与房管所产生纠纷而被停电停水,还有两位老师是第一次教高三,集体备课都难以实现。形势如此严峻,田佣校长当时说:“今年最担心的就是数学,难为经环了,考成什么样是什么样吧。”而王老师则亲自出题,每周都设计一个周末小练习,以求扎实落实基础。结果经过一番努力,高考成绩出炉,四中文理科数学均排名第一。学校还张贴了王经环老师的大幅照片,这是之前没有过的表彰力度。
除了一线教学,王经环还亲自编写高中数学复习资料。他认为,过去的一些资料只给答案,体现不了漆士芳老师说过的“教会每一个学生”的精神。教材要写得让学生看得懂, 所以就算有人认为有点“啰嗦”,他也坚持把解题思路和过程写得详细、清晰,使即便基础一般的学生也能循序渐进地掌握要领。凡是他主编的、和别人合写的书,也都遵循“教会每一个学生”的宗旨,正如他为人做事的风格:踏实、认真、有温度。
四、“千万别推广”的教学法
在长期教学中,不论是学生的集体成绩,还是个人成绩,王经环老师都摸索出了一套提升的方法。他曾经将一名学生从26分辅导到62分,再将6翻过来,进步到90多分。但他反复强调,这不是他个人的本事,而是四中众多名师的理念、思想、行为潜移默化地浸透在他身上的结果。当我们问道:“究竟是如何呈现的?具体的做法是怎样的?紧盯什么是比较有效的?”王老师谦虚地说:“我的方法只是个人的经验,不是好办法,千万别推广。每个老师都有自己的方法,我的方法不一定适合所有人。”
但今天看来,王老师的很多做法仍有可借鉴之处。比如,王经环老师曾注意到师大女附中的入学成绩比四中高中部低一档,但是高考成绩和四中差不多。他在向师大女附中学习的过程中发现,那里的老师对学生作业的要求特别严格。四中老师则对学生作业不怎么管,成绩主要靠老师讲得好、学生基础好。于是,王老师决定也要好好抓作业。这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他细致地总结出了四条对作业的要求,“按时、独立、正确、整洁”。他还特别提出一点,请病假事假也不许缺作业。王老师对持有不同意见的同学说:“高考时把你的病假条、事假条贴在试卷上,说:‘因为病假这段没听到,请老师原谅,给我满分。’”学生就笑了,没人再有怨言。
王老师收作业总是用自己糊的牛皮纸袋,封皮粘上记分册。作业每10次一统计,每次作业计分,单次满分10分,10次满分100,学生交没交,是否按时交,作业改没改错,在记分册上都一目了然。他还提倡学生自己批改作业,对学生说:“有把握的自己批,没有把握的我帮你批。”一开始,他批改得还比较多,但慢慢地学生发现,自己批有好处,错了的自己分析、订正,这是一种自学能力的培养,于是多数同学都自己批改。期中、期末考试的卷子,学生们也学会自己分析,用两种、三种颜色的笔标注错因,是概念错误、法则错误还是习惯性的计算错误。王老师会在全班对好的自我分析进行表扬,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逻辑思维。数学作业的最后一项是与老师的交流区,可以写上自己的困惑、问题或不会的题。
让学生们念念不忘的还有王老师的口头禅:“解剖一只麻雀”和“采一滴耳血”。意思是只要解剖了一只麻雀,就可以知道其他麻雀的结构;只需要采一滴耳血而不需要把身体的血抽干,就可以知道身体的问题。数学题不在多,而是要把一个例子搞明白以后,再举一反三。学生们还会对王老师说的“墩苗期”印象深刻:“你们现在是水稻苗,我不给你们灌水,你们的根就会往下扎,等到高三我再给你们一灌水,你们就噌噌长了。” 学生还记得王老师留下的名言:“数形结合百般好,数形分离万事休。” 也还记得“王老师每次上课板书从左写到右,写完正好下课铃响,两面黑板,一点不多一点不少,一节课就是一件艺术品。”
王老师认为,对于成绩特别优异的学生,老师起到的是引导作用,而不能把学生的成绩算作自己的。王老师的学生中,张朝晖拿过1990年国际数学奥林匹克竞赛金牌,郑页拿过1992年国际化学奥林匹克竞赛金牌。王老师记得张朝晖总是会问:“这个题这么解行不行?”发现他说得很流畅准确,理解得比较深刻,于是在数学方面鼓励和引导他,还特意在家访时问张朝晖的妈妈如何培养他的。他的妈妈说:“我的孩子不聪明,从小我就是老引导他先看书再听课,看看老师讲的和你理解的有什么不一样。我们孩子慢慢就养成个好习惯,虚心向老师学,自己也努力学,作业好好做,做完再跟老师讨论问题。要说不聪明,我这么引导引导,学得还可以。”王老师认为她的引导非常棒,同时他也强调“润物细无声”就是要踏踏实实地引导,让孩子养成好习惯,觉得自己学得好,而不是老师教得好。
王老师组织的数学小组主要就是学生自学、讨论,再加上老师辅导。郑页从56中考入四中后,常常和张朝晖一起讨论,受其启发,共同进步。郑页原本也在数学小组参加数学竞赛,后来转去化学小组,也代表中国去参加国际奥林匹克竞赛。张朝晖后来在耶鲁大学学数学,郑页在剑桥大学学化学。“这个成绩不能算在我身上,只不过在启蒙阶段起了一点作用。张老的话很对,‘要想给学生一杯水,自己得有一桶水’,而且这桶水争取是高质量的、满满的水。我总觉得我这水虽质量不高,也不太满,但还管点用。”
五、“值得学生认可的正是四中的烙印”
“祝王老师身体健康!”王经环老师的手机里保存着这样一段视频,一群白发苍苍的老人围坐桌前,齐声向王老师送上祝福。这些人是王老师1961年第一次当班主任时教过的学生,其中不少人都有着卓越的成就,有的是党政机关的领导,有的是教授学者,有的是企业家。他们聚会时,会邀请王经环老师。王老师感慨不已:“时隔六十多年,他们不忘记我,认可我,爱护我,还祝福我身体健康,不是我有什么值得他们认可的,而是我身上有着四中打下的烙印。”
王经环老师用六十余载春秋,书写了一部关于教育传承与精神延续的动人诗篇。那些镌刻在他生命里的四中烙印,不仅是个人成长的印记,也会深深铭刻在爱他的学生们的生命里。 王老师的教育故事,终将化作四中精神长河中的一朵浪花,奔涌向前,润泽未来。
采访后王老师曾特意叮嘱:如果有什么内容公开发表,要让他看一眼,以免有什么纰漏。如今王老师仙逝,我们再也没有这样的机会。一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