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中学生带着相机,让山村孩子看到“明天”(上)

今天我要讲一个故事,关于两个理想主义的四中学生跑去山西大同的村里教孩子们用胶片和针孔相机摄影。

序章

故事的主人公是两位来自北京四中2018届道元班的学生:刘畅和施则威,两个人的专业分别是计算机和生物医学工程,因为摄影,他们成了很好的朋友。

 他们玩手机摄影、卡片机摄影、拍立得摄影、胶片摄影、小孔成像摄影……他们从一台家庭入门级的佳能小单反,玩到旗舰级全画幅,只要能成像的他们基本上都玩了一遍。在这其中他们不断地思考摄影中机械和创作的关系,不断探索摄影的媒介和摄影的思想。

> 通常我们去旅行的装备 <

难道摄影真的只是玩设备嘛?

    答案是否定的,他们不断的尝试不同的方法,更想要的是一种真实而纯粹的理想记录状态。在这种状态下相机本身的存在是被削弱的,摄影师记录世界的同时无保留地把脑海中的情感投射了出去。这样使得摄影真的成为一份表达的艺术,而不是无意义的转述。摄影的宝贵在于它的真实性,它一方面毫无挑剔地记录画面,另一方面毫无保留地反映出人们的内心。

    的确,摄影的媒介很重要,相机就像画家的画笔和颜料,用马克笔作画和用水彩作画,其中的感受和呈现出来的效果固然会是不同的,但是不同的作画方式没有高低之分。今天,我们可以在电脑上作画,每一个笔触和线条都可以是「完美」的,但是艺术家并未放弃用铅笔在纸上作画的方式。也许正是因为不完美和不可复制成为了在纸上作画的特别之处。对比摄影,我们今天有便捷的手机、成像极为精确细腻的专业单反相机、老式的120双反相机等等选择,而对于摄影来说,没有哪一种形式是最好的,不同的设备带来不同的体验和意义才是我们应当关注的。

    摄影的最大问题在于我们太看重它的实用价值,而忽略了它本身的内容,使得他们变成了一项和理发、做菜一样的手艺。我们不断的重复着模仿着一种肤浅的结果,却忽视了产生它的思想过程,因此大多数的照片是没有情感的,空洞的,我们只是追求一种表面上的好看和认同感。当我们都在鼓励通过特定手法修图,美颜的时候,其实放弃了心中本真的画面,这样只会反被其所害。 

——施则威

    所以与其这样想,我们不如找一些山区里的孩子,他们完全没有摄影的概念,完全没有看过外界的所谓的摄影,我们给他们相机,让他们以一种最自然最简单的的方式去创作,去表达,去顺从自己的内心,我很期待他们的作品。更多的我想看看他们是怎样观看这个世界的,而孩子们的视角对我而言其实是完全未知的。具体到选择小孔成像这一形式有两个原因:一是小孔成像成本很低。一个纸盒子加上一卷120胶卷,再加上一套C41套药(冲洗的价格分摊到每台机器上)总价超不出200块,即使是农村的孩子,如果想玩的话,也完全有能力支付得起。第二是因为小孔成像够原始,形式本身就带有一种哲学性的意味,那是一种最原始的观看形式,这样的形式或许很适合用于观看中国农村。它象征了最初的体验。  

——刘畅

于是两个人便这么一拍即合,决定教起摄影来。他们想要教给孩子们的不简简单单是按下快门那么简单,他们想带孩子们体验全套的胶片拍摄,暗房,冲洗的过程。这才是摄影“玩”的乐趣,如果乐趣越少那么摄影也就越趋于工具化,他们想做的是真正让孩子喜欢上摄影。可是由于资金短缺,时间上限制和技术难题,使得这门课的开设困难重重。

困难肯定是有的,那阵子我们在备考SAT。关于摄影课一分钟备课的时间也没有,我们回来的飞机还晚点了,从香港到北京,夜里只睡了两个小时就起来收拾东西去上车出发了。我们之前也缺乏大量冲洗胶片的经验,我很害怕设备上出故障或者冲洗经验不足把孩子们的片子毁掉,我很害怕他们失望。我之前和施则威提过要不要把课程换成拍立得,这样简单些。但他坚持,如果我们教拍立得肯定很新奇,但是它缺少胶片的那一种体验的乐趣,缺少一起在暗室里冲洗,一起看着自己拍摄的照片出现的那种成就感。以后玩拍立得的机会很多,但是冲胶片有可能会成为一辈子难忘的经历,为了孩子,我们值得去承担风险。  

——刘畅

虽然每套设备成本很低,但是如果开设课程的话,同样的摄影需要8套左右,还要加上扫描的费用和冲洗设备的费用等等,最后我们可能要承担接近2000元,对于我们来说无疑是一笔“巨款”,但是当我们和带队的万珺老师和刘葵老师说了我们的想法之后,她们毫不犹豫地愿意站出来资助我们。我当时心里特别的感动,觉得因为在这样的学校而感到自豪,因为我在四中,所以我的理想主义情结可以得到肯定和支持。      

——施则威

两个学生就这样背着他们设备和行囊上路了,平均每人要背四个大包。除了日常的被褥换洗衣服之外他们还要带8台针孔相机,2台数码相机,2台胶片相机,一台拍立得,和一箱子的相纸以及一箱子的冲洗液。他们就这样背着自己的行囊,带着自己的理想,向祖国的山区出发了。

到了位于山西大同的古城信善小学后,花了整整一天才把所有的设备安顿下来,搭建冲洗胶片的环境。等到收拾完东西已经是深夜了,错过了晚饭,同行的舍友早已入睡,两个人踩着月光偷偷的摸回了自己的宿舍。

这里的环境比想象中的朴素,或者说这个支教点是所有四中参与的支教点中最贫穷的一个。他们有化学实验室,但是没有自来水,所有的实验用水都要用桶提过来,倒进一个水箱里。当然这里也没有下水道,每次用完的废水还要用小桶提走。而且他们一般也没有插座,我们洗胶片对化学药品的温度要求比较高,需要水浴加热,每次都要走去很远的地方用暖水壶提热水。

——刘畅

但是让人意外的是学校的校长人特别好,见到我们总是笑眯眯的,凡事都喜欢亲力亲为。我记得第一天的时候他和我们交代化学实验室的蓄水池,我们的力气不够水桶抬不上去,他亲自站在椅子上把水桶举过两人高,帮我们灌水。还有一次,我们的设备找不到地方充电,放在校园里又怕丢东西。于是校长特别热情的招呼我们去他的宿舍里充电…… 

——施则威

    在把一切都安顿好的那个夜晚,施则威和刘畅回忆道,他们坐在夏天夜里的足球场上,夜里静悄悄的,一个人也没有,只有一些草丛里的虫子在窸窸窣窣的叫着。看着漫天璀璨的星星,他们坐在球门底下心想着,明天又要来了,明天就要上课了,明天会怎么样呢?明天会更顺利嘛?他们自己也不知道。

课堂

考虑到到互动的操作性,分为6人一组的小班课,初一年级一共有18名同学,他们花了三天为大家分组上课。而上课的时间选在了下午的五点半,这样太阳不会太晒,风光也会更加的柔和。

而他们的摄影课分为三个部分,分别是理论、外出拍摄和胶片冲洗,每天的上课时间是下午的五点半到晚上十点。

理论教学

施则威主要负责的是理论课,对于他而言最大的挑战是如何把一堂课深入浅出。如何用最简单的语言让孩子们理解相机,理解小孔成像,理解胶片的工作原理。

下面是他的讲述:

 “在一开始的时候我直接告诉大家,摄影没有一个明确的答案,我也不知道摄影对你们来说将会是什么,摄影的意义等待着你们自己去实践自己去发现。

摄影对于我而言,是一个观察世界的方法,是一个自我存在的记录,更是一种情感的表达。我们今天的后期制作技术可以合成任何一张作品,那么我们为什么还要摄影呢?因为摄影对于我而言是一种存在的证据,当我按下快门的时候,我是一切事物的见证者,我把世界用相机装进了脑海,把自己的情感用相机投向了世界。

 那么相机是什么呢?相机是一个神奇的盒子,能把世界缩小并且装进来。世界上所有的相机都是这样的,我们可以把世界上的所有相机都抽象成两个要素,第一把世界缩小,第二把风景保存下来。我们今天操作的针孔相机的这两步,是靠小孔成像的原理成一个倒立的缩小的实像,和胶卷通过化学反应记录光线的强度。

后来我又和他们讲了小孔成像的原理,胶片是如何进行化学反应的,控制曝光的三要素等等。”

外出拍摄

和孩子们讲完基本的相机操作知识,大家就高兴地上路了。我们的操作方法是这样的,我们和孩子们在校园里游走。每经过一个地方,想拍照的同学和我们示意,我们停下来,他们自己选择构图的视角然后我们负责通过手机计算告诉他们曝光的时长。

我们的小队出发了

关于作者: 四中校友

E-mail:szxy@bhsfer.org

为您推荐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