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北京四中到乡野农村:教育何以改变家乡(下)?

而“新教师”也同样面临着他们的问题。四中的老师中也有曾经的特岗教师,平常聊天时,有几位老师跟刘校长表示过自己的遗憾:

“我觉得挺对不起那些乡村孩子的。当时自己刚毕业,没有经验,他们成了我职业道路上的‘试验品’。不是说不认真、不想教好,而是真的不知道怎么当老师,只能摸着石头过河。”

刘校长愈发感觉到,乡村教师继续教育、发展、培训的问题很重要,这是办好乡村教育的战略性问题。

对于培训的特点和目标,刘校长认为,乡村教育与城市教育不同,应该有针对性地提高乡村教师的教学能力,并加强对乡村教师的通识教育的培训,引导教师们做符合乡村特点的教育。

刘校长举过一个例子:

“我曾走进这样的学校:一名50多岁的老师守着两名学生。教室里,老师站在讲台上,看着座位上的两个孩子背书。对于这样一名多年来坚守在村小学的老师,我没有资格对他提出什么要求。可我总在想,我们的乡村教育能否不限制在固有的模式中?只有两名学生,是否可以探索活动式、讲故事式等多样化的教学方法?

除此之外,刘校长在调查时还发现,很多乡村地区通常是仅有留守儿童和老人,往往缺少文明的生活方式、娱乐方式。很多村庄曾经有“戏台”,这本是乡村为文化生活的大舞台,现在也大多荒废了。这就对乡村教师提出了更高的期待,希望他们能够成为新时代的“乡贤”,不仅是课堂里的“教书先生”,更是乡村新文明生活的建设者、倡导者和传播者。

愿我们像一束光”

 项目介绍

四中学生牵起乡村孩子的手、四中教师重回乡村母校的教室——种种机缘,终于促成了“教育改变家乡”乡村教师培训项目,这个由刘长铭校长发起、北京四中校友促进教育基金会承办的,专门针对乡村教师的培训项目,从2016年6月正式开展以来,已进行了五期。

来自各地乡村学校的教师相聚在四中,在这里进行为期一周的培训。刘校长说:

“以前有很多培训针对性差、内容不落地,大家常常是能逃则逃,到那儿点个卯、签个到就跑。”

与这些培训内容不同,“教育改变家乡”项目为老师们准备的不是枯燥的讲座、理论化的知识,而是生动的教学案例分享,有可复制性的心理游戏、创意活动,能够培养学生表达能力的戏剧、演讲培训等等。

在刘校长和四中老师们的带动下,每一期接受培训的老师都表现出极大的兴趣和热情。他们也开始注意总结和分享自己的教育教学故事,他们在创意活动的设计和动手操作中绞尽脑汁、通力合作,有些老师甚至还发现了之前从未注意到的自己绘画、表演方面的潜能。

来自河北白合镇中学的李明勋老师将培训中学到的“齐眉棍”团队游戏带回课堂
by李明勋

一位来自河北有三十余年教龄的“老教师”说道:

“虽然只有短短一周的时间,但是让我情绪激动、心灵震撼。自我感觉一下回到了年轻的时代,对自己未来的教学工作也充满期待。”

另一位老师也在课程结束的时候进行了深入的思考与总结:

“在北京四中当学生的这一周让我深深明白了北京四中首任校长王道元先生的训诫:厚其基础,大效于世。教育的目的是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人才,通过活动的方式激发学生的潜力、智慧,促进学生成长的同时,教师也在成长,形成师促生、生促师的关系,在平等、自由、开放的氛围中照亮彼此。”

老师们在这里学到的东西,非常容易应用在实际的教育教学过程中;在这里接触到的四中的教育理念,也必将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自己的教育生涯。

杨晓蓓老师在分享班主任工作的时候提到2012年《南方周末》的新年贺词:

“我们在一起,就像一滴水融入另一滴水,就像一束光簇拥着另一束光。因为我们知道,唯有点亮自己,才有个体美好前程;唯有簇拥在一起,才能照亮国家的未来。”

让他们走近我们,也让我们走近他们。愿我们像一束光,可以彼此照亮,愿牵系着我们的桥梁永远坚固,可以使更多的乡村教师和学生获得尊严与成长。

我们可以改变的,比我们所能想象的更多。

关于作者: 四中校友

E-mail:szxy@bhsfer.org

为您推荐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