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道元校长忆掌校之初的北京四中(1-2)四中稳定看食堂

眼看前任校长辞职,学务局调解无效,而开学在即,学校不能就此混乱下去,学生也要继续学业。于是又慌乱了一阵子之后,据王道元先生回忆,十月底学务局终于正式发布公告,将前校长免职,委任其为京师公立第四中学校校长。10月27日,王道元偕同总务李锡璋,书记官幼勤到校。当时学校的情形是“学生们既未表示欢迎,也未公然拒绝”,应该说算个好消息吧。于是新来的校长就开始了他的“公关”工作:

为忙于接收及应付职员辞职和留任,首先对全体教员全数恳留,并会商课程分配等事宜。校长为和学生正式见面,交换亟待解决的问题,将大家召集在一个教室里。

第一件事情,是让学生了解自己有资格做这个校长:

我首先作了自我介绍:曾受到京师大学堂优级师范馆教育,毕业后,被前学部派充八旗高等学堂博物兼心理伦理各门教员(八旗高等学堂即现在第一中学校前身),为时四年。又和李荫蕃同学创办了顺直中学,校址在南城金台书院,恽毓鼎为监督,我任教务长,现在还担任着这个名义,但我将荐贤自代,在教育界总算有一些经验。

继而表述自己的治校理念,期待与学生们共同办好学校,以求建立基本互信:

此次承乏本校校长,我誓愿和同学们朝渐夕摹,共同努力,一切开诚布公,不尚空谈,实事求是,办好这个新造的学校。须知校长一个人知识能力有限,古语有“众志成城众擎易举”,俗语有“大家拣柴火焰高”,我愿和同学们职教员工共勉之。我提议同学们有什么意见,就在当时会上提出来共同商讨解决。

果不其然,吃饭问题就被提了出来。我们且看道元先生如何引导化解:

有一位学生立起来说现在膳费问题还悬而未决,饭都吃不饱,不断在校外去买零食,这不是常法呀?我说是的,不是你们提起,我也是要首先把吃饭问题得到合理的解决呢。一月三元的饭,不但大家吃不饱,厨房也作不来,实际问题需要实际方法来处理,前天厨房张头,已经向总务方面提出要辞活,还没有答应他们。

讲完学校的难处,新校长又提出了解决办法,鼓励学生建立自治会,跨过校方与食堂沟通:

俗话说:“没有赔米面的厨子”,我认为买饭和卖饭是交易性质,应该双方直接交换意见,我决意把这件事交给你们自行管理,每班推举出一二人作炊事代表,吃三元饭也好,吃四元饭或多些的饭也好,那就由交易双方来规定,总务不再去干预和代管。由此开端更希望你们组织四中学生自治会。我们是民国,应该朝着民主自治的道路上前进。有了自治会,遇事共同商决,对内对外有集中一致的意志,这于诸生是有利益的。深望你们接受我的建议,立即行动起来,付诸实施,只要合情合理,你们有什么办不通的事我必加以辅助。我们这样作,对其它学校可能起示范作用,我是具有信心的,你们考虑一下,即给我一个回答好了。

王道元先生的这一提议不可谓不高妙,一石二鸟地回应了伙食和学校管理官僚化两个问题,并成功使得校方脱开了食堂问题的困扰。而由此以后建立的自治会,也开创了四中学生民主参与学校治理的先河。果然“经过一番恳切号召,结果在会上一致通过了,且各有喜色报以掌声”。到这里故事并没有结束,王道元先生的另一个举动进一步加强了他与同学间的信任:

王禹丞学监坚决辞职,他今日已携带行李离校了。他在临行曾交给了我一纸名单,上面开着对张前监督的无理暴动,某某煽动最力,某某最激烈,某某盲从。是或出于一种善意,使新任校长加以注意。我随即出示这个名单,但未给学生们看,他的笔迹学生当然认识,我如果按单点名对照使我们各存戒心,互生芥蒂,有什么好处呢。我就当场把它烧掉了,更希望同学们从此安心求学,“有过必改,见善则迁”,愿与诸生共勉之。从此把以往校内纠纷的残迹解除了。

王学监留下这份名单,等于说希望新任校长能够“清算”校园风波中的不良份子;校长却公开焚毁名单,传达出不追究过往的信号。虽然这一举动不免让人有些同情“被队友捅刀”的王学监,但从治校的角度来看,这确实有助于消除新校长与学生之间,以建立互信。而至此这一场风波终算告一段落。王道元先生开始了他执掌北京四中不寻常的六年。

「 王道元先生于1912年题写 」

文献出处

王道元,《北京第四中学回忆》。选自党德信总主编,马玉田,舒乙主编,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文史资料委员会编:《文史资料存稿选编 第24卷》,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02年版,第404-405页。

既往不咎,改过自新,在伙食问题引发的骚乱中发展起来的京师第四中学堂即将迎来怎样的辉煌?彼时的校园与现在有何不同?当时的教师团队是怎样的阵容?欲知详情,敬请期待王道元忆掌校之初的北京四中(二)。

由“北京四中人校史研究及师生文丛项目组”供稿

关于作者: 四中校友

E-mail:szxy@bhsfer.org

为您推荐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