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述四中校史,跨不过的人物之一便是首任校长王道元先生。想必不少校友都曾情愿/不情愿地熟背过道元训诫,无数次路过校园中心的训诫石。
即便离校多年,“须知人之所以生,要以自食其力为本根,以协同尚义为荣卫”、“诸生方盛年,志高而气锐,将欲厚其积储以大效于世耶?抑将浅尝自放以侪于俗耶?是不可不审所处矣”的教诲依然时常回荡在脑海。
然而王道元先生,却好像是我们最熟悉的陌生人。我们在最好的年纪里记下他的面庞,试图理解他的教诲,却并不太清楚他到底是谁?为什么来四中?在四中做了些什么?他眼里的四中又是什么样子?
春光大好,不如一起来读读我们翻出来的王道元先生作于1962年的回忆文章。看看百余年前的那个春天,食堂饭菜质量下降引发的风波如何将他与北京四中联系到一起?而他又是如何化解危机,带领学生共同建设学校的。
北京四中前身为清末所兴办的顺天中学堂,然而到了民国元年,学校经费短缺,于是便咨请教育部蔡元培总长,令京师督学局接办,这便才有了“四中”名称之始。然而这一过程并不平顺,校内突然起了风波。其中原委,王道元先生回忆道:
原来张监督(即校长)祖荫字槐卿,宝坻人,平日和学生感情极端乖鬲,据说平时学生向他有所陈白,须上红禀,俟批准后方能对面讲话。另一原因,学生来自乡间,宿膳皆在校内,膳费一节每人月出三元,饭食不好,这位翰林监督,为照顾学生,由公款每人月补助一元,已既行之三年成了惯例。但教育部新颁法令,不准动用公款作津贴,遂将补助费取消了,自然饭食更其不好。按当时照章办事,并不为错,学生们因感情冲动,乘监督到校,竟遭到辱打,并把轿车帷子玻璃窗都打了个粉碎。
要知道此时旧制尚未尽废,师生之间的道德礼数依然深入人心。可以想见作为京师最重要的官办中学堂之一,北京四中居然发生学生“袭击”翰林校长的风波,实可谓震惊四座,四中即刻成为了教育界一枚烫手山芋。
经这一场无妄之灾,张监督去后,即向府尹提出辞呈永不到校了。府尹以为即把学堂转移到京师学务局了,不予处理,而学务局又未及接收,亦未接辞呈,又未便处理,而学生们又控告监督官僚气太大,把公用煤炭整车拉去他的公馆等等。一时学校陷入无政府状态,校务由监学王禹丞(文安县人)勉强支持,这便迫近暑假了。学生们见事情得不到正当解决,乃全体出动,径向教育部请愿,把张监督撤职查办,急派新校长莅任,免致久荒学业。据说学生结队游行请愿,这在北京乃是初次创举。
从百年前学长们捍卫自己权利的精神与行动,几可以看出此后四中学生深刻参与社会政治进程的端倪。也不禁令人深思:如果今天学生对学校有不满,会通过什么样的方式表达诉求呢?
学务局不堪学生抗议之压力,但也没什么好办法应对,只好令王禹丞监学赶紧组织期末考试,提前放假了事。然而消极处理依然不能解决任何问题。
转眼暑假期满,学生们回校了。开课后学务局派第一科长崇岱,视学松林到校,召集三班代表到校长室讲话,而全体学生已站满了月台,大声呼噪,旧校长还未免职,继任又复无人,空打官话有什么用呢,又惹出一番吵闹,结果不欢而散。
这场校园风波到这里就陷入了僵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