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四中校史概略1931-1948年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全国人民掀起了抗日 救亡运动的高潮。在学生会负责人黄诚等同学的组织 下,四中学生游行到北平军分会,要求张学良抗日。黄诚 还积极向学校交涉停课,让学生作抗日宣传;提出停止童子军课,改为军事训练;主张地理课改为国防地理。在 学生会的组织下,同学们曾分组去郊区农村宣传抗日, 到商店募捐,抵制日货。黄诚代表四中与市内各校学生 会联系。(黄诚后来考上了清华大学,任清华学生会主席,北平学联主席,是”一二·九”学生运动的主要负责 人之一。以后他担任了新四军政治部秘书长,”皖南事 变”时壮烈牺牲。)

     1931年学校举办了二十周年校庆纪念活动;编辑 刊印了《北平市市立第四中学校二十周年纪念刊》,记述 了学校的沿革、规章制度、教学要求和学生活动。    四中从建校起,即重视体育锻炼,足球、网球、田径为传统项目。      1934年四中获得北平市中学生运动会总锦标(团体第一名)。学生普遍注意锻炼身体。    三十年代四中是北平很有名望的学校,报名的考生 与被录取的学生大约为十比一。学生毕业后多数考入北 大、清华和一些著名大学。在华北会考中,四中名列前 茅。教师的知识渊博,经验丰富。1932年有教职员40 人,其中北大毕业者12人,师大毕业者9人,留学归国 者10人,其他院校9人。三十年代有知名的教师马文元 (数学)、刘景昆(化学)、李直钧(物理)等,他们早年都就学于北京大学。学校对各科教学均选用高水平教材,课堂 讲授内容循序渐进,要求学生掌握基本概念深透,融会贯通,实验环节丰富多彩,组织学生到厂矿参观,理论 联系实际地培养学生的能力。教师治学严谨、诲人不倦, 教学成绩优异,董声国内外。四中师生关系融洽,尊师爱生成为校风。每届毕业生自筹资金刊印精制的《北平四中毕业同学录》。 
  1935年12月9日,学校当局以”读书救国”为由,反对学生参加爱国运动。四中仍有少数学生冲破学校的限制,参加了”一二·九”学生示威游行。   1936年”西安事变”的消息传到北平,四中学生中展开了大辩论。
       1937年北平沦陷,一部分师生到后方国统区;少数 学生奔赴抗日根据地。在日军统治下,实行奴化教育,日本教官进驻学校,同时增设日语。四中师生用各种形式 对日伪进行了抵制和斗争。   1940年日伪校长王岩涛来校后。遭到全校师生反 对,后来被学生赶出了校门。19411945年曾任四中校 长的有刘(博?)清、马士奇、王育黎、高去疾。    1945年日本投降后,国民党政府接管了四中,派孙鹿宾任校长。中国共产党地下组织在四中活动,并在高中学生中发展了地下党员。    1946年四中进步学生创办了贫儿识字班,学生利用课余时间义务对社会上的贫苦儿童进行文化教育。1946年田植萍接任四中校长。    1947年5月22日。清华、北洋、燕京等大学的部分 四中校友返回母校,向高三学生做反内战反饥饿宣传及升学辅导。内六区警察局闻讯后派数十名警察持枪冲进 四中,包围了礼堂,捆绑了正在演讲的校友。在场的四中 学生义愤填膺,以大无畏的精神与警察展开了斗争,有 几个同学被刺刀刺伤。学生团结抗争,迫使警察撤走。北平市市长何思源派专人来校为校友松绑,并向校友和学 生道歉。全校师生为这次抗暴胜利受到振奋和鼓舞。    1947年化学实验室发生爆炸事故,同学们自发组织义演,进行募捐,将所得收入用来重建化学实验室。    1948年中共在四中建立了地下党小组,党的外围组织”民主青年联盟”设立了分部,有成员30多人。”民联”通过参加读书小组、秘密出版油印小报等活动联系群众,进行宣传,积极组织护校斗争,迎接北平解放。    1948年底至1949年初,国民党军队强占了校园,学校被迫停课,校舍成了兵营,操场成了炮兵阵地,100多株大树被砍伐,课桌椅被烧,学校遭到严重破坏。    四十多年来,由于四中有一支学识深厚,教学艺术精湛的教师队伍,他们培养出来的学生,不仅学习成绩优秀,勤奋朴实,而且有爱国热情,关心祖国命运,自强不息,勇于进取。

关于作者: 四中校友

E-mail:szxy@bhsfer.org

为您推荐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