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初,1906年,清光绪三十二年六月,顺天府筹建《顺天中学堂》,校址在北京西什库“天财库”旧址。此即《北京四中》之始。
此前,1898年之戊戌变法虽壮烈失败,但维新派“废八股,立学堂”的教育主张势不可当。清政府迫于潮流压力,1903年开始实行新教育制度。1905年废除科举。正是在这样历史背景下,《北京四中》奉维新之天,承变法之运而诞生世上。开始其辉煌的历程。
第二年,1907年2月(光绪三十二年),顺天府所辖二十四县各选派两名学生入《顺天中学堂》学习。第一届有42名学生,学制四年,设国文、算术、历史、英文、社会学、国画等课程。1907年正式开学,即为正式建校之年。
做为现代基础教育成功典范的《北京四中》,奉维新之天,承变法之运于1907年降临世上。开始其百年辉煌历程。
辛亥革命以后,顺天中学堂属京师学务局管辖。1912年9月29日改校名为京师公立第四中学校,并定9月29日为校庆日。全校共四个班,有学生97名。京师学务局委派王道元任校长,下设教务学监和斋务学监。1913年增设德文班。1914年在教育部工作的鲁迅先生来到四中,参加了校庆纪念活动。
1915年7月改建校门。10月京师中、小学校第一次观摩会,四中成绩名列第一;个人前三名为四中学生所得。
民国初年,北京中、小学分为京、保两派。京派尊重林琴南,声称要保存国粹;保派(北大保定派)尊崇蔡元培,提出要发展科学。四中属保派的领头学校。
1917年教务学监阎翰升接任校长。同年师生中自发形成课外文艺组织”槐荫会”。
1918年北京中、小学联合运动会,四中成绩名列第一。
1919年5月,四中学生自治会成立。自治会由每班选举两名代表组成。同年增设法文班。
五四运动期间,全校师生掀起了爱国热潮。四中学生走上街头宣传和演讲。5月7日四中学生代表前住天安门游行集会,途中被军警驱散,并被押送回校。6月中旬,四中学生因在街头宣传,数人被捕,关押十余天。8月27日,四中学生参加京、津学生在北京的游行示威,同反动军警进行厂英勇的搏斗。国文老师潘云超(兼《益世报》主编)因在报上屡次发表支持学生运动的署名文章,被北洋政府逮捕,判处一年徒刑。
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第十级学生冯至等于1920年创办了新文化刊物《青年》,寄往全国各地新文化刊物编辑部进行交换。 五四运动后,四中学生崇尚自治,校风民主。学生自办食堂,成立了伙食团;自管体育用品,成立了体育部。
923年学制由四年制改为二三制,初中三年,高中三年。
1924年底全校集队迎接孙中山先生到京。二十年代政治动乱,中国人民反帝反军阀斗争此起彼伏。四中学生积极参加了支援上海工人罢工和声援北伐等历次学生游行和天安门集会。 1925年1月教务学监齐树芸升任校长。7月学校行政组织变更,校长下设教务主任、训育主任、事务主任,分掌学校各务。
1926年高中设德文班、法文班,并分文科、理科。全校共10个班,有学生255人。1927年初中恢复招收英文班。 1928年完成了学制改革,全校有12个班。至此,结束了20年的四年制学制。同年12月改校名为北平市市立第四中学校。
1930年四中足球队获北平市中学优胜队。同年四月建成礼堂。
1931年废高中文理科,改文艺为甲组,数理为乙组。并采用学科制,分必修科和选修科;实行课程标准学分制。高中三年内共设必修课22门,选修课6r1;必修课和选修课满180学分者始准毕业。全校12个班,规定每班不得超过50人。1931年招收高中一年级新生56人,报名458人。高中二年级招收插班生15人,报名323人,被录取者占5%。
实行奖励学业、操行优秀者制度。凡本学期学业、操行均为甲等,且名冠全级者,则免交下学期全数学费,第二名、第三名免交半数学费。对于某项单科特别优良,而其他学科、操行均在乙等以上者免交下学期学费之半数。
二十年代至三十年代初是四中早期历史上重要变革时期,也是四中发展史上的一个高潮。在这一时期内,学校进行了改革;对外语、文理分科、必修选修课、学分制做了探索;逐步形成了民主、自治、勤学、刻苦、严谨、朴实的校风;学校领导稳定,办学有章法;聘请业务水平 高的教师来校任教;学生来源以河北和北京为主,兼收 全国各地考生。因为收费少,有住宿条件,又享有盛名, 所以报考的学生很多,被录取者多为勤学刻苦、有上进心的学生。
在这一时期(1928至1930年)增建了一部分教室、 实验室,建筑了大礼堂,平整了大操场,改建了校门。学 校体育运动得到了发展。全校占地面积为98.6亩,其中 体育场占地40.6亩,有篮球场4个,网球场2个,排球 场1个,足球场1个,田赛、径赛场各1个。校园内有各 种树木1500余株,花卉100多种。在校园的南院,树多 花茂,鸟语蝉声,是读书的好地方。另开有植物园地,种 有农作物,还有一个古朴的井亭,颇有田园意境。正如当 时的校歌所描述的:”半似乡村半似城,花木苍翠四时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