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嘉宾,我的校长朋友们,在现场和世界各地的四中校友们,亲爱的老师、同学们:大家上午好!感谢今天拨冗前来参加建校110周年庆典的各位来宾。
四中是一个值得让人魂牵梦绕的地方!究其原因,是她历史的辉煌,是她文化的先进与传承,是她培养出了一批又一批的杰出校友。是因为她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都有一个优秀的教师群体,是因为她有着可以辐射他人的教育理念,和把教育当做信仰一般的价值追求。还因为,四中人永远不会在前人栽树的阴凉下求得轻闲,而会种下更广阔的森林,让万千学子虽在校只做“短暂”的停留,却要获得生命成长中的所有自信,却会在追求“诗和远方”的路上,永远不缺少追求真理与理想的行囊。
四中是一个有历史的学校。1906年6月,顺天府在西什库天才库(后库)筹建顺天中学堂,招收平民子弟。1907年2月,顺天府所辖24个县,每县派两名学生入顺天中学堂学习,学校正式成立。1912年顺天中学堂更名为京师公立第四中学。1928年改名为北平市第四中学。1949年以后改名为北京市第四中学。1966年以后,开始招收女生,成为男女合校。2012年创建复兴门国际校区,2015年又与原北京63中合并,成立了北京四中广外校区。
可见,北京四中的诞生、发展是始终伴随中华民族救亡图存、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和迈向现代的历程始终的。而在中国教育发展的各个重要历史变革时期,四中秉承着先进的教育理念,发挥出了重要的示范引领作用。四中的历史,是中国近现代历史的一个缩影;四中的历史又是一代又一代“四中人”共同创造的辉煌,四中的历史更需要今天的“四中人”去发扬光大。
四中是一个有着先进学校文化的地方。王道元校长的训诫是四中多年来的立校根本,其中提到的“自食其力”“协同尚义”,倡导的“厚其积储以大效于世”等教育理念,在当时引起了很大的反响。20世纪60年代初,俞汝霖校长为代表的四中教师提出了“循序渐进、举一反三”等课堂教学的十大原则。今天,由俞汝霖校长题写的“四中课堂教学十原则”,镌刻在教学楼门前的西墙上。上世纪90年代,刘秀莹校长修正和确立了“四个结合”的办学指导思想,即:坚持发扬四中优良传统与改革创新相结合;坚持德、智、体全面发展与发展学生个性相结合;坚持抓好常规工作与开展教育科研相结合;坚持全面科学的管理与耐心细致的思想工作相结合。近日,北京教育学院梅汝莉教授在《中小学管理》杂志上发表了纪念刘秀莹校长的文章,文中提到:“令人感佩的是,这“四个结合”的治校思想所体现的科学性,在当今各种教育思潮纷至沓来之际,仍然具有强大的现实价值,有助于使人们遵循教育规律,保持清醒的头脑,稳中求进不折腾。”
20世纪90年代以来,邱济隆校长重视校园德育文化建设,确立全面的教育质量观,改革管理体制,不断探索有中国特色的办学之路。刘长铭校长提出“以人育人,共同发展”的教育理念,满腔豪情地提出“培养杰出的中国人”的口号,即培养忠诚和服务精神,以及追求卓越的职业和生活态度,使学生学会在未来优雅地工作和生活,成为职业领域与个人生活的成功者及有益于社会的公民。在这一时期,四中的总体发展目标和愿景也愈发清晰,教育价值体系愈加完善,在“勤奋 严谨 民主 开拓”的校训精神指引下,取得了骄人的成绩。
在学校发展中不断形成的先进学校文化,成为了四中薪火相传、持续发展的力量源泉。也正是这种精神文化的力量,让四中永葆青春的魅力。未来的日子里,学校的文化建设也将会在学校发展中不断提升、完善。
四中对于在校学生来说,是个值得爱的学校;对于校友们来说,是个忘不掉的地方。四中的历史传统、学校文化会让学生们信奉;四中的教师、特有的课堂文化会让学生信服;四中的课程文化、社团活动会让学生着迷;四中的校园呀,美得会让你痴迷:六边形的教室,玉兰雪松柿子树,道元先生的训诫石,无名志士纪念碑,等等,你在它身边时,会迷恋;离开时,会留恋;离开后,也许在心中会无比依恋这个让你一辈子也忘不掉的地方。
对于今天在校的学生来说,你们还有时间慢慢体会四中的美、四中的魅力,你们在未来“四中以我为骄傲”的路上还要继续努力。由衷地希望你们每一位:像你们的前辈校友们一样,胸怀远大理想,陶冶高尚情操,培育科学精神,珍惜美好的青春年华,以只争朝夕的精神,刻苦学习,努力用人类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丰富和涵养自己。勇敢地担负起国家与民族赋予你们的使命,担负起时代与未来赋予你们的重托,担负起社会赋予你们的责任,将自己铸造成为有家国情怀、有国学根基、有国际视野、有时代精神的中国人。以实际行动谱写出无愧于自己、无愧于人民、无愧于时代的人生乐章。
借校庆之际,想和校友们表达母校对你们的挂念:挂念你们是否已经组成幸福的家庭,开启美好的生活;挂念你们是否工作顺利,还在坚持自己的理想?挂念你们在竞争的大潮中,是否保有心灵的安宁;挂念你们步入中年后,还有没有青春时代的激情;挂念你们进入老年后,身体是否安康。四中母校从不缺功成名就的校友,她无论你一帆风顺,还是自以为一事无成,母校只希望四中永远成为校友们的精神家园。
来到四中以后,有幸见到几个年龄段的校友,无不被他们深深地感动。感动于他们对母校的情谊,更为感动的是校友们永远把自我的成长与祖国的命运紧紧地联系在一起。9月17日,我参加了老校友孙荫柏99岁的生日会。孙老先生曾在四中做学生,而后投笔从戎,投身到抗日战争中。建国以后,又回到四中做老师,对四中有着深厚的情感。女儿希望他跟自己一同去深圳生活,他却说:“我不去,那儿没有四中”。生日会当天,我一直在琢磨说些什么祝老人家长寿的话,但走到老校长室门前时,如同被“电击”,门上挂着一条横幅:“勿忘九一八座谈会”。本是学生们给老人家办的生日会,却不忘国耻“九一八”。这就是四中给校友们打上的爱国主义的烙印,这就是四中精神。
自学校成立以来,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就像一条灿烂而又坚实的纽带,跨越时代,把历届师生的心连接在一起。四中在110年的时间里,造就了一代又一代、一批又一批有理想、有知识、有道德、有作为的人才。可能,理想抱负因时代不同而异,但对于祖国的使命感、责任心 、献身精神是共同的。一贯“以天下为己任,同人民共呼吸”、为祖国献身的精神是“四中魂”,是四中精神精华之所在。
校友们,你们是四中的骄傲,你们深深的四中情,母校已经收下。如果说母校对校友们还有什么期待,就是希望你们在各自的领域、各自的岗位努力工作,为社会、国家、民族多做些贡献。
四中对于教师来说,又是个教育的理想之地。许多学校会把学校的创建者的雕像立在校园里,以示纪念。但四中的校园里,有的是三位普通老师的雕像:主张“多用启发式,少用讲演式”的化学老师刘景昆。提出“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要有一桶水”的物理教师张子锷。“要有来生,还要给学生喊操”的体育老师韩茂富。每每走到他们的雕像前,心潮澎湃,却又气定神宁。
说四中是个教育的理想之地,一是因为学校首先“尊师”,把老师放在前面,被尊重;二是这里的教育理念最符合教育的本质、规律,让人工作舒心;三是因为这里的学生优秀,“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当然是君子之乐,工作当然很快乐。
对于教师来说,四中是个教育的理想之地。而对于四中来说,她能有今天这样的成就,依仗的是自己优秀的教师群体。这个群体纯粹、专业、奉献,富有激情,满怀教育理想,却又踏实肯干。有着这样的教师群体,四中的历史才会辉煌,四中的未来注定美好。
在努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背景下,四中会坚持教育“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从教育的点滴做起,在教育改革的大潮中,砥砺前行,力争走在时代的前列。我们不仅要在“课堂革命”中形成四中特有的大课堂观,还要继续坚持道元先生的训诫和校训精神,培养“寻求真理、热爱国家、造福社会”的杰出的中国人。
被称为当代最重要的历史学家和思想家托尼·朱特曾有这样一段话:“我们以为自己温故知新,足以懂得许多旧日的答案并不奏效,也许这是真的。但是,历史真正能帮助我们懂得的是,问题的复杂性永远存在。”在未来我们四中发展的过程中,所面临的复杂性,绝不会比任何时候少,但四中人相信“播了种一定会有收获,用了力绝不至于白费”。
回望百十年,
我们四中在历代师生的共同努力下,已足够优秀;
前瞻来路,
我们四中人追求教育理想的脚步永远不会停止。
百十年校庆,四中人同行!
在这里,还要感谢在过往的岁月中,以各种方式支持和帮助北京四中的各级领导、各友好单位、各位朋友。在未来的日子里,四中的发展同样离不开您各位的支持。
最后,
想对校友们说:欢迎回家!
对四中说,110周年,生日快乐!
谢谢!
根据2017年9月29日马景林校长
在北京四中110周年校庆典礼上的讲话整理
编辑|范小彤
审核|李一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