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四中到底好在哪里(中)

三、学生

       四中的毕业生从1949年至今,大约有三万多名,要是只计算到老三届的最后一年1968年,则将近有8000名,这么多的人身上,大约有着如下相同的特点。

1、自重

        自重就是自己看重自己,有自傲自豪的意思,也含有自恋的成分。在同辈的孩子中,能够上四中的也就是几百分之一,考上了四中,周围的人没有不夸几句的,这种感觉打10几岁就烙在了心里,一生难以去掉,因此“我和别人不一样”就陪伴着你的一生。

       刚进四中发了校徽,总是爱把它别在胸前,走在路上坐在车里别人都会用羡慕和赞许的眼光看着你,总有一种高人一头的感觉。初一时,我们的班主任王修言老师说,你们将来不要学高中的一些人,看不起不是名牌的大学,管人家“河北北京师范学院”(文革前确有此大学,在地安门)叫“地安门大学”,可见那时在校内高中生中的眼光。

        后来插队遇到招工,因看不惯招工的人一副牛哄哄的嘴脸,一怒之下不去了,(详见拙作《少小离家老大回》)即便在那种插队的艰苦状态下,还是改不了四中学生的毛病。后来在工厂,几个四中的没事时在一起背《三国演义》中的一段话,说曹操说起袁绍的河北人马如此威武,关羽说,吾视之如土鸡瓦犬;曹操又说袁军大将顔良、文丑多么骁勇,关羽说,吾视之如插标卖首耳。那时候看待别的群体就用“土鸡瓦犬”,说起某个人就用“插标卖首”,当然了,这是我们内部或者内心的话。那时的四中学生您去问一问,有谁想当县长,恐怕都觉得自己不是“百里之才”,看不上这“百里候”。现在据统计,普通人从考入公务员到成为县长,没有特殊情况,大约需要21至33年,而那时自视甚高的四中学生是不屑于此的。

       这种自重有一定的好处,也有不好之处。好处是“仰望天空”志存高远,不管在什么处境下不坠凌云之志,不流于俗;不好之处是没能“脚踏实地”,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四中的学生们是“想当将军但不想当班排连长”,我问过我们班几个当过兵的同学,为什么没有一直在部队“爬”上去,(因为论本事同辈人中谁能强于四中学生?),他们说论拍真是搞不过别处的兵,还看不惯连排长的牛劲。除此之外还有一个特点:四中学生没有中心没有领袖,推不出一个公众人物,因为谁也不服谁,你这方面强,他那一点比你棒,很难找出一个公认的强人。那时在工厂,如果有一拨四中的,那么推选什么都没有四中的份,因为外地学生能集中票数选出一个人,其实要是论能力,随便一个四中的人都比选出来的人不差。

       自重是把双刃剑,是四中学生的一种特质,也是没遂夙愿的致命根源。“目中无人”流露得少一点的人还能成就一定的气候,掩盖得不好的恐难成事,谁要是说一点没有那肯定是在骗人。   

2、自律

        由于自重,包含着过于强的自尊心,四中学生在做事情之前往往要思考,所谓三思而行是也。自律的意思就是自我约束,不要干出让别人指责的事情来。说起约束,我们每一个人都面临着三种约束:自我约束、他人约束和法律约束,这里只谈第一种。

       四中学生因为从小受到众多的称赞,比较怕遭到批评,因此言行比较谨慎,唯恐有不端之处,一旦有别人的批评就很难受,这在社会上都是好孩子的表现。我们举个例子说明这个问题,我们看体育比赛,看到田径赛跑,比如100米,在起跑时有人抢跑,裁判员要出示黄牌,然后重新起跑,再有人抢跑则直接罚出场。四中学生好比就是参赛运动员,一般来说四中学生不会抢跑,甚至会起跑得慢一些以求保险;一旦有人抢跑,四中学生绝对不会再抢跑,导致被罚出场外。从这个意义上说,四中学生不抢跑,短跑的成绩不会很好,适于跑长一点的比赛。四中学生做事不逾矩,短时间内要吃一点亏,但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在一个相对长的时间内,四中学生绝对会脱颖而出。

       我们离开学校都几十年了,经历了文革的动乱、改开初期的混乱,后来又面对钱、权的吸引,直到现在退出这名利场,哪一个人的经历不能写一本小说?不管你是在海里还是在岸上。值得庆幸的是,我们的同学、校友,凡是知道的、听说过的,未闻有那个是经济犯罪、刑事犯罪!要说骄傲,这是四中的最大的骄傲!也是四中全体学生的最大骄傲!在这一点上,没有哪个学校(包括大学)能和四中相比。 

       法律会有不完善的地方,执法也会有松弛的时候,但是,四中学生连批评都不愿意听到,怎么会去触及法律的红线呢?离那里还远着呢!这就是四中学生自律的优势和结果。   

3、自修

        我们每一个人所有的知识,在学校内学到的都是少数,不管是中学还是大学,一个人的真正学力学养,是走出校门后根据工作需要自学的。就拿我们这一届来说,文革停课时我们正上初二,说自己是初中毕业都有点亏心。

       我在陕西汉中三线工厂时,曾问过一个西工大毕业的工程师,你说老实话,你们学校毕业的要是和清华的比,究竟怎么样?他想了想说,要是干同样的工作,时间长了没有太大的差距,要是转行去干一项截然不同的工作,那就真比不上人家了。这是老实话。这里说的就是自修的能力。  

       四中学生在自修的能力上有着先天的优势,一是脑筋不笨,几百里挑一选出来的;二是从小被夸大的,自己不甘心落于人后;三是四中老师培养了学习的兴趣和方法。 

      我在四中经历了文革,其实热闹也就是开始的几个月,什么斗、批、改,到了1967年初,一是天气太冷,二是兴奋不再,就都搞起了自己的爱好了。当时有三个“斗争”玩的人比较多,一是线路斗争,把政治上的路线两字掉了个个,成了玩半导体的线路;二是黑白斗争,玩起了黑白照相,讲究照、冲、洗、放一条龙,成了黑白斗争;三是真正的线路五线谱,有不少人学习乐器、乐理。这些都是初中生玩的小儿科,高中生们就更不得了了。   

       有一次在大食堂后面,一群人围着高三的叫周昆的,听他在讲着什么,我也站过去听,他在讲历次工业革命,从蒸汽机到修铁路,从二次大战到大炼钢铁,他讲到,下一次的工业革命必定是电子工业革命!这里边一会有插话一会有问题,周昆侃侃而谈,没有丝毫的卡顿。讲老实话,这次大家都站着的聊天,使我毕生难忘,周昆不认识我,我也不知他现在何处高就后退休,我就觉得在电视中看到的那些发言人的讲话,论逻辑、论口才和周昆没有可比性。当时一个高中生,得看多少书才能那么流畅地往出“倒”呀。而且他讲的都被证实了,那时我校的一些高干子弟考大学,都是什么哈工大电子工程系什么清华自控系,没有谁上钢铁学院。在高中生里,上大学的希望破灭了,他们自修自学各种知识,都学出花儿来了 。在曹一凡写的书里介绍了一些,他们有的人自学日语,翻译了一本书,是关于防止环境污染的;有的人考虑到中国缺少化肥,找了块地方用破铁桶废管子,居然搞了一套小化肥的提炼装置!天哪,这些想法和实践要领先社会多少年呀,这还是一些没有毕业的高中生。其他的写诗歌的、学习微积分的、组装电视机的不一而足。可以想象,这一批人如果能够得到重视,我们的国家将会得到一批多么厉害的人才,真是可惜呀。 

       在这里我要说一个人,他叫毕向明。我进校时他高三,相差六年。我初一时就听说高三抓出了一个反革命,后来怎么样了也不甚了了。1994年我“二进宫”回到母校,与我工作上合作的正是毕向明,经过接触了解到他的这一段历史。他的老家在河北唐山的玉田县,那里解放得比较早,四野一进关就到了那儿。他爸爸1948年就参加了新政权的工作(他爷爷定的地主成份),后来调动来到了北京大兴工作(可能也是想离开家乡),他也随父进了北京考上了四中。在1965年全国都在搞“四清”,四中也在搞,毕向明曾说过他的成份不应该是地主,因为他父亲是为共产党工作的,他们班有几个高干子弟就说他是翻土改的案,为地主鸣冤叫屈,联系到他的化学学得好,就逼问他为什么非要学好化学,是不是想学好化学配置炸药去炸天安门,他那时是个19岁的孩子,被逼急了就说,你们说什么就是什么吧,于是他就成了要炸天安门的反革命了。按现在成人的观点看来,当时不要考那么好化学成绩,让他“几分”又何妨,免去一生的苦难。在当时这是北京市中学生中的唯一的一名反革命学生,将来在北京的教育史上应有一笔。他先是在天堂河农场劳改,后又遣返回玉田县老家,直到80年代平反,这时他爸爸已经伤心去世,享受离休待遇。回到学校后开始到食堂,他凭借原来的基础和自修,轻松地考到了建筑工程预算员的本子(这个本子不好考),负责四中的基建工作。工作之余经常给周围的孩子辅导数理化,我儿子高三备考时,他给辅导的解析几何,我儿子说比他们老师讲得好。可以想一想,在那样的压力下还能不放弃自修,并学有所成还能服务于社会,是多么的不容易。此人现在已经不在了,愿他安息吧。 

       四中学生的自修能力是惊人的,简直出人想象,有人说过进了四中,就是没有老师,全部上自习课,四中学生也都能考上大学,当然成绩可能比有老师差一些。凭借着自重、自律、自修,四中学生到了社会上都能够自保、自立、自强。    

4、自私

         由于我们前边写了三节四中学生的优点,正是这些优点造成了四中学生的这一缺点。由于过于自重,四中学生很爱惜自己的羽毛,生怕染上污点;由于过于自律,恐怕卷入什么是非,在人格上“失身”;由于过于重视自修,不愿参与一些闲事,耽误自己的宝贵时间。这些性格和习惯,造成了四中学生比较“自私”,爱自己胜过一切,为了自己的发展和进步,什么事情都能干得出来,甚至是不择手段。在四中学生中,也出了一批道学家、伪君子!   

        在文革中,四中学生中(以高一、高二为多,可能是初中的还在玩闹,高三的还在为没上成大学而懊恼)出现一批变色龙,这些人没有是非对错,哪一派占据上风他们就投向哪一派,有那么一个人在四中就一直红旗不倒,永远是得势的一方,一直到插队、到招工、到上大学、一直到现在生活在美国,成为著名的学者。您想一想从1966年到现在,从未走错一步,永远是时代的弄潮儿,这是多么的“聪明”!在我们插队的公社,还有几个这样的弄潮儿,是他们最早提出“做铁杆扎根派”,“一辈子在农村干革命”,有的甚至为了表示决心,特地娶了贫农的女儿做媳妇,一时传为美谈,被树为标兵。可是怎么样呢?最早离开的是他们,始乱终弃闹离婚的还是他们。至于在文革中,为了表示自己革命,斗争父母、改换名字的大有人在。     

       如果你听到一则消息,说为了一件令人发指的压榨百姓的事情,某个官员拍案而起怒不可遏,你放心吧,这个官员基本可以肯定不是四中毕业的。四中是出了很多当官的,但如上表现的恐怕还没有;如果你又听到一条消息,说某个地方出了一个恶霸,欺行霸市欺男霸女,有一个人把他给教育了、收拾了,像鲁智深拳打镇关西一样,你也放心吧,这个人更不可能是四中毕业的。四中出文学家、出艺术家、出工程师、出教授,就是不出这样血性的汉子。     

        有个心理学家把人分成了A、B两种,A种人动作匆忙、节奏快、争强好胜、锋芒毕露;B种人从不着急、慢条斯理、随和易处、容易控制好自己的情绪。四中学生中这两种人的分布顶多是二八开,后者最少有八成。高智商的人在现实面前是很冷静的,面对抉择他们会很快做出有利于自己的站队。四中学生也去会帮助别人,那是在不影响自己的一丝一毫的情况下,否则免谈。这就是现在所说的“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四中学生在这方面也早就走在了前面。   

         几十年前我在陕师大泡图书馆翻出了一本书,书名早已忘记,写的是在国共决战时,北平的学生上街游行反内战反饥饿,其中特意写道:就连一向闭门读书、不闻天下事的北平男四中的学生也都上街了。这说明,四中学生在民国时代给人的印象就是比较冷静、绝少冲动。      

       小结一下:四中学生聪明好学,循规滔距,到哪里干什么都是可用之才。但名利之心过重,担当稍嫌不足,也欠缺团队精神。

作者:陈国恩              

关于作者: 四中校友

E-mail:szxy@bhsfer.org

为您推荐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