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调做四中人,踏实上数学课 ——专访高中数学教研组组长李伟

       著名相声演员贾玲主演的电影《你好,李焕英》带红了湖北的襄阳。人杰地灵的襄阳孕育着荆楚文化,历史文化名人辈出。本篇要给校友们介绍的是位土生土长的襄阳人,他叫李伟,北京四中数学高级教师。1998年,他从襄阳高分考入北京师范大学数学系,2005年取得北师大“课程与教学论(数学)”硕士文凭后,即入职北京四中,实现了做“人民教师”的愿望。

       在四中这片沃土,李老师始终“低调做四中人,踏实上数学课”,实现了教学、家庭两不误,工作、生活双丰收。李老师先后被评为优秀共产党员、优秀园丁、优秀教师、优秀班主任。在38岁那年,李老师双喜临门:晋级为高级教师,并迎来了二女儿。

        从1998年考入北京师范大学数学系,至今,李老师在北京学习、生活、工作了二十多年,完全融入到京城,在三环边拥有了属于自己的楼房,购买了新能源汽车,已经成为一个地地道道的新北京人。

        刚入职四中,李老师颇有些“诚惶诚恐”,在北师大读书期间,北京四中的名气就享誉同学圈,四中教师和学生的水平之高如雷贯耳。在这里,李老师注意观察、学习,他观察到:四中的教师,尤其是老教师,都是选择低调做人,默默耕耘在“三尺讲台”。“作为年轻人,应该学习这种精神和态度,低调做人。低调做人可以和同事融洽相处,从他们身上学到更多的经验。”在面对学生时,李老师也是低调做人,“这样就可以和学生平等交流,更好地开展教育教学工作。”在初尝了作为教师的甜酸苦辣后,李老师很快适应了教师的角色。

       名校教师在社会备受欢迎,虽初入四中,李老师也曾遇到过一些机会。一个在出版社工作的同学透露,出版社要出一本辅导书,可以署上他的名字,他谢绝了。另一个在某高中当教研组长的同学请他去正式交流高三复习备考,他又谢绝了。李老师觉得:刚入职,水平欠缺,这样的机会都还太早。而自己所要做的是:潜心修炼,提升自己。

       彼时,住在单身宿舍的李老师把时间和精力全部投入到教学中。他虚心向老教师学习、请教,主动、积极参加每周一次的集体备课。每节课李老师都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和知识基础,精心挑选例题和练习题,讲练结合,完善教案,有的放矢地备教案、备教法,课后及时总结,做好教学反馈。

      我们都知道,上数学课容易打瞌睡。而上李老师的数学课绝对打不了瞌睡,他的数学课经常会听到学生欢快的笑声。李老师以敏捷的思维、渐进的授课层次,再加上风趣的语言,使课堂氛围宽松、和谐,使学生学得轻松、愉快。李老师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过程中,启发学生多用脑、会用脑,教会学生思考、减少盲目性,引导学生灵活运用方法、形成技巧,李老师打破传统的解题模式,通过自己的再造功能,再加上大量的创造性劳动,探索从学生的参与中拓宽对课本例题解法的多解,达到“学一题、通一类”的效果,从而提升了自己的教学实践。

      在授课中,李老师力求提升学生的数学能力,强调高三数学的重点、系统、程序和自检。同样的教学任务,不一样的高考;同样的数学知识,不一样的学情,李老师为学生提供科学系统的复习资料,提高复习效率。在授课中,李老师把传授知识和发展智力相结合,注意关注每个学生的课堂表现,让每人都能充分阐述自己的观点、看法。李老师坚持为学生精心挑选习题作业,课后认真批改每个学生的作业,再通过学生小结与学生沟通。李老师善于发现问题,及时指出问题,约学生个别谈心,以解决问题。每天中午,李老师都在办公室为学生解答疑难,每晚都在教室或办公室陪伴学生,直至晚自习结束。

      在“三尺讲台”,李老师的教学卓有成效,处理教材的能力逐步提升,驾驭课堂的能力越来越灵活,教学管理能力日臻完善。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李老师既充实了学生,也完善了自己。实践产专才,李老师开设了《试卷讲评》的区级研究课,他的《几何画板及应用选修课的回顾与反思》、《关于<导数应用>研究课的教学思考》等论文、论著获大奖或由商务印书馆、北师大出版社出版。李老师一步一步由合格教师成长为一名数学骨干教师。

      李老师告诉我:“教育是人影响人的工作,班主任工作需班主任的人格来影响学生。学生对班主任的付出看在眼里,在行动上也会配合班主任,形成良好班级舆论,为达成目标贡献力量。”从入职教师岗位,李老师一轮一轮担任着高中年级的班主任。高中三个年级每个年级都有十四个班,层次不等,有平行班,也有实验班,还细分为:建模班、先修班、竞赛班和拓展班,学生的表现也参差不齐。从李老师总结出的系列教育理念,我们就能够理解不管接手什么样的班级,李老师都能带出成绩的原因。李老师的教育理念就是:尊重学生,尊重学生的个性;理解学生,站在学生的立场去思考学生的言行举止;相信学生,相信学生的为人品格和学习能力。李老师把自己定位于学生的倾听者、学生的朋友。

      李老师记得自己上初中时,有一次晚自习时太困了,伏在书桌睡着了,班主任没有让同学把他叫醒。他打盹醒了后,学习效率高多了。他很感激班主任老师,也一直以那位老师为榜样。学校教育也是人与人之间的一种言行互为影响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往往将教师的话视为最高准则。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知识的积累和阅历的丰富,他们逐渐形成自己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进入高中,他们说话和做事越来越有主见,对教师的要求会加上自己的判断,有选择地去执行。因此,李老师注重以完善学生的个人发展为目的,在学生出现“问题”后,首先站在学生立场思考学生的言行举止,再做决定,并多些宽容。尊重学生说着容易,但在行动中坚持实践、落在实处并不容易。

      李老师认为:班主任工作的重点就是要通过营造各种氛围来让班级的绝大部分同学能够保持理想的状态。而对于少数学生的情形,在确保大多数学生的前提下做好针对性的处理。而要想有效营造这种氛围,班主任就要能够用富有爱心的眼光去观察每位学生,善于抓住各种教育契机,达到教育目标,这是各项工作得以顺利开展的润滑剂。

        我们都经历过学生时代,都知道:班主任的工作是无法用时间来衡量工作量的,事无巨细,都需要投入时间和精力。李老师感悟:“只希望在学生感到疲劳时,知道有人在陪伴他们;在他们遇到困难时,知道有人在支持他们。只希望我的存在能为他们消除烦恼,为他们拾起战斗的士气提供些许帮助。”李老师把班集体看作是一支行进中的队伍,队伍前进的方向、行进中的状态,需要有人进行整体把握。“理想的情形是:队伍中的所有成员都能够自觉沿着正确方向,以饱满的精神状态向着梦想昂扬前进。”

       在四中,李老师先后担任过2009届十班、2015届九班、2017届三班、2020届六班等多个班级的班主任,李老师对学生一视同仁,不偏袒,不会因为某人是班干部或学习好而受到特殊照顾。从早读到课间操,从课内到课外,他会一直陪伴学生,以自己的言行举止去影响学生。李老师每天都要提前到班,与学生一起做值日,冬季坚持与学生一起上课间操。高二社会实践,每天与学生一起劳动。高二每次大考后,李老师都要表彰获年级前三十名、单科前三名、或进步突出的学生,并发奖品和具有班级特色的奖状。难能可贵的是,李老师安排班级事务时,没有大包大揽,而是在民主、平等的氛围中开展的。多数老师为了便于管理,早读都是统一安排学习内容,而李老师从不统一安排,完全交给学生自主安排。甚至座位的安排也要充分听取学生的意见建议,直至每个人都发表看法。

        由于学生的差异,在现实中往往呈现出不同的状态,但是,一个班级的优秀与否应该是班级主流的绝大部分学生决定的,而不是少数学生的表现。在工作中,李老师发现,有些话当自己想说而没有说出时,总会有同学说出他想说的话,“让同学教育同学,比老师教育同学更有成效。”为了能够有效开展班主任工作,让绝大部分学生沿着理想状态前进,多年来,无论面对什么情况,李老师始终要求自己平等对待学生,切实尊重学生,平等和学生交流,而不是用教师的身份去解决问题。他曾当着学生的面,为自己的一句被误传的话诚恳向那位学生表示歉意。“在我看来,教师的威严不是靠身份维持的。”尊重学生还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强调共性的同时,也不能忽视个性的保护和培养。当然了,理解、尊重学生不能演变为纵容学生。

       多年担任班主任,李老师意识到:如果一件事处理不当,就会引起不同学生的不同反应。李老师用心观察,抓住每一次教育契机。他知道:每个孩子对集体都不会有天然的排斥,相反,更愿意在这个集体中得到关注,差异在于所期望获得的关注度的多与少而已。学生进入到高中阶段,都有自己的认知和判断,很难接受空泛的宣传式教育,他们更愿意认同或接受基于事实的教育引导。而这些事实就要班主任用心去发现。如何发现呢?“平时,我深入到学生中间,与学生交流。只有了解学生,才能在学生有需要的时候,以合适的方式出现,也只有了解学生的各种表现,才能对学生做出相对客观的评价,才能有令人信服的事实,学生也才能从心里认识自己,理解同学和老师,从而形成合力。”

       李老师总结道:为能够有效地开展班主任工作,让绝大部分学生沿着理想的状态前行,必须使学生树立起自信心,让他们相信:只要想做,就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做到。通过激发学生的欲望,让他们能够自觉提升自己、完善自我。

      信心始终是学生取得成功的重要因素,不同的班级,学生的目标是不一样的。2017届三班是个平行班,学生的信心缺失较多,总是不自觉地放大自己的弱点,不愿相信自身的潜能。怎样激发他们的自信心呢?李老师发现:他们在体育方面信心较足,其他方面就缺乏信心。李老师引导他们制定目标,即:争取在校风评比上进年级前六。为此,确定了具体措施,并及时总结,结果取得了年级第五的名次。达到目标后,同学们信心倍增,他们开始相信:自己的努力会有回报,目标会实现。在接下来的学期,李老师引导他们提出了学习上的目标,并选了一位女同学,为她提供帮助,落实学习进展情况,她的学习成绩上升明显。以这位女同学为榜样,其他同学从开始的不相信,变得有想法、有行动,学习成绩明显好转。对那些无明确目标的同学,李老师帮助他们分析、确定目标;对目标犹豫不决的同学,帮助他们确定目标;对目标确定,但缺乏毅力的,进行适当、适时的帮助。在所有同学都有明确目标后,一一给予具体督促。

      李老师2013年接手的2015届九班各方面基础不错,他就把工作重点放在激发学生争优意识上,让他们习惯优秀。“当他们习惯优秀时,他们就会不由自主地追求最优秀的过程和结果。”这个班高一时已经获得一些荣誉,高二时,李老师引导他们提出新目标:在校风评比上争做年级前三。在实施过程中,为减少财产扣分,班干部专门负责关窗锁门;为增加奖励加分,每次大扫除认真彻底,住宿学生做好每次值日。最终校风评比获得全校第一。三年中,这个班拿奖拿到手软,实现了毕业时人手一张班级集体奖状的大目标。

       2020届六班在李老师刚接手时排名在实验班的末位,经过几年的努力,培养起同学们力争第一的坚定信念,利用各种活动,让同学们明白制定目标的重要性。这个班的李博涵同学在假期参加了清华大学暑期营,期间,他在朋友圈发的一条信息引起了李老师的关注,那条信息明显透着不服气。经过了解,李老师在班会上展示了那条信息,为进一步鼓励那个同学,李老师多次为他创造条件,让他勇敢说出自己的梦想,最终那位同学实现了梦想,考上了清华大学。这个班体育成绩弱,在学校运动会上,李老师就引导同学们把目标定为力争“精神风尚奖”,最终如愿以偿。在校风评比方面,解决了顽疾,多次取得周排名前二的成绩。学习成绩的目标定为向竞赛班看齐,最终进步到在西城区诊断性考试的第三名,优秀生的人数明显增加。

      我们知道: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当学生已经适应了四中的节奏,在高二时他们可能会放松。李老师在班会上,要求学生思考“为什么来四中”。通过思考,学生重拾中考时的理想,继续为实现理想不懈努力。

       多年担任班主任,李老师观察到,学生在高二已经养成争优和自主学习意识,进入高三后,老师不必过分强调,绝大部分学生都会自主学习,迎接高考。但是,李老师认为:作为班主任,这一阶段不能仅停留在应对高考,还要突出情感教育。高三备考中,知识是一方面,学生的心理调节十分重要。李老师采取面批作业、私下约谈、当众表扬等方式去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保持复习、备考的信心。李老师关注他们与家长交流沟通的情况,鼓励他们多与家长沟通,以便减少家长的顾虑和担忧。与家长的沟通交流使孩子们感受到家长的付出,也使家长理解了面临高考的孩子。李老师嘱咐学生要珍惜和父母在一起的日子,要珍惜和老师同学在一起的日子,珍惜在四中的最后日子,与同学一起迎战高考。同学们在彼此相互鼓励加油中加深了师生间的友情,也克服了高三备考中的枯燥与烦恼。

        众望所归,2016年李老师担任了高中部的数学教研组组长。据李老师介绍:四中高中数学组现在有24位教师,而高中每个年级有14个班。再看数学教师年龄结构:50岁以上教师有八位,40岁以上的七位,30岁以上有七位,30岁以下的仅有一位。数学作为主课,教师数量明显不足,因此,每位教师都是超负荷工作着。

        在数学教研组组长这个岗位上,李老师除了圆满完成教学处的各项常规工作,协助三位备课组长完成高中数学的日常教学外,还积极思考高中部数学组的课程建设和队伍建设。他首先总结出面临的各种挑战,如:高考课程的挑战,竞赛课程的挑战,先修课程的挑战,建模课程的挑战,人员年龄结构的挑战,教师发展方向的挑战,等等,再加上高招变化的挑战、生源变化的挑战、政策变化的挑战、学生差异的挑战、教师发展方向的挑战、课标新变化的挑战… …,李老师要对每一个挑战制定出对策。经过集思广议,李老师分门别类制定出对策,如:根据平行班、实验班的差异,分层提出要求,并尽快研讨完善校本教材;充分利用校外资源,开发学长资源,做好学生的生生交流;加强课堂管理,明确平时作业评价标准并严格执行;为学困生提供更多帮助,加强学法指导。李老师特别明确了日常工作制度,对集体备课要求专时专地、高效研讨、有共识、有特色,对听课评课有具体要求,还对代课请假、假期出差等等做出具体、细致的安排。

       多年来,我采访过多位四中教师,他们中有来自离北京不远的天津、河北、河南的,有的来自黑龙江、吉林和辽宁,还有来自陕西、山西、宁夏的,更有来自安徽、湖南、湖北、浙江、重庆的,当然少不了北京人。看着四中来自五湖四海的教师群体,我想起毛泽东主席在《为人民服务》中的一段话“我们都是来自五湖四海,为了一个共同的革命目标,走到一起来了。”是的,四中的教师群体就是由像李伟老师这样的人组成的,他们来自祖国各地,他们有志于北京的中学教育,他们为西城区、北京市的中学教育默默奉献着,他们传承并发扬光大四中的优良传统,他们为四中学子提供了优质的教育教学,他们努力践行教育均等,多年连创北京市高考平均分第一的好成绩,他们为国家培养出了成千上万的国家栋梁!         

                                                                                                  刘国庆(67届校友)

关于作者: 四中校友

E-mail:szxy@bhsfer.org

为您推荐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