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是一门符号化的语言” ——专访数学教研组组长杨凤文

       我们都知道:语文、数学和外语被定为基础教育阶段学生必修、必考的三门主课;我们都还记得,有一句口口相传了几十年、不知出自谁人的名句“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我们姑且不去评论它们的对与错,只说说,这里面都少不了数学的位置。我们应该很容易理解:身为中国人,系统地学好母语是很自然的事;而在当今全球化时代,学习某个国家的语言也是必不可少的手段。我是英语专业翻译,对学习数学,尤其是高等数学,则一直存在着很多疑惑不解的问题,如:文科生学习数学有什么用?哪些学科不具备数学知识不行?如何“学一题,通一类”?初中、高中,大学数学课的侧重点是什么?等等,等等。

     带着太多的为什么,在四中校友会会客室,我采访到了北京四中数学教研组的大组长、数学高级教师杨凤文。眼前的杨老师与我记忆中的数学老师大相径庭:他,体格健硕,喜爱长跑;他,文化气息十足,有着一副个性十足的脸庞,别致的发型看着有点眼熟。杨老师首先纠正了我对数学的误解,他“科普”道:“数学也是一门语言,是一门符号化的语言。” 看到我半信半疑的样子,他继续解读道:“我们数学研究的是现实世界的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的科学,包括:小学所学的算数,初中学的代数,以及三角、几何、函数、微积分,等等,这是一个递进过程。”杨老师还以华为等高科技公司为例,纠正了我对数学的偏见:“数学对科研工作就更重要了,计算机和经济学研究都是以数学为基础的。芯片的研制就更需要有深厚的数学基础,华为这三十年真正的突破是数学,手机系统设备就是以数学为中心的。百度和字节跳动等大型互联网公司一直在招揽数学人才,可惜的是,这方面的顶尖人才欠缺。我们的学生数学解题能力极强,在国际奥林匹克数学竞赛中共有十九次获得总分第一的好成绩,但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在世界排名倒数第三。”杨老师的一席话令我脑洞大开,我脑中的误解都在杨老师这儿得到解惑:在科技发展一日千里的当今,数学起到了中流砥柱的作用,而我脑中枯燥的数学原来和语文、英语都可归类到语言学科范畴呀。

        在采访中,令我羡慕、留给我印象深刻的是:杨老师时不时露出的笑容,让我觉得,他心里没有愁事,就像俗话所说,万事想得开。他很会笑,笑时脸上没有什么皱纹,他的笑时而天真,时而俏皮,更多的时候是亲和,可以想见到他在课堂上讲授数学课或给学生辅导时的模样。难怪他的学生都喜欢上他的数学课,就连酷爱文学的学生都被杨老师的授课风采所吸引,逐渐转向不那么讨厌学习数学了。杨老师的魅力到底在哪儿呢?让我为众校友一一道来。

      杨凤文老师是河北邯郸人,大学就读于河北师范大学数学系,学习顶尖,还是连年的学生会主席。杨老师毕业那年,国家刚刚开始实行大学毕业生就业双向选择的政策。踌躇满志的杨老师没有等待国家的分配,而是与同窗好友结伴到北京应聘,他的这位同学现在是他的结发妻子。

        杨老师先是任教于201中学,三年后,转到109中学,半年后,于2002年暑假期间,他又一大步迈进了北京四中的大门,就此止步,专心于在这所百年名校执教,再没有离开过,这期间,尽管有曲折,他也没有动过“跳槽”的念头。2004年,杨老师升任年级组长,从2005年起,他先后出任教 学处副主任、主任,主管全校教学工作。在工作顺风顺水之时,杨主任辞去教学处主任一职,专心担任班主任和数学教师,此后再没有离开过三尺讲台,2010年被评为数学高级教师。杨老师现任数学教研组组长,这个组长是负责初中和高中两个数学组的全面教学工作,所以被称为“大组长”。由于他的曲折经历,因此,现在有些人叫他杨老师,还有些人沿用十年前的习惯,仍称他为杨主任。

        当年,如果杨老师和热恋中的女朋友没有来到北京,他们的生活也就止步于河北了,而选择到北京这一步应该归功于杨老师还是他的妻子,现在也不好说了。在北京工作生活了二十多年,杨老师已经深深植根在京城,在而立之年,他就购置了住房,告别了住集体宿舍的日子,而住房就位于他心仪的北京师范大学旁边。在北京出生、成长起来的儿子完全融入京城生活,喜好京戏,善唱花脸。

     在北京四中十余年间,不管是在担任教学处主任,主管全校教学工作期间,还是全身心扑在三尺讲台,教书育人之时,杨老师都心存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和理想信念,积极发挥模范带头的本性,不计较个人得失,自觉按照党员标准规范言行,执行着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杨老师热爱教育事业,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自觉遵循教育教学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尊重学生,团结全组教师,主动为同事和学生排忧解难。他多年主动承担跨年级任课,勤勤恳恳、兢兢业业、任劳任怨。

       杨老师具有系统、深厚的数学专业理论基础和专业知识,在教师岗位上积极探索,勇于创新,积极开展所教学科课程与教材改革,深化课堂教学改革,探索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创新教育教学,具有很强的教育教学能力和丰富的教育教学经验,形成了富有个性的教育教学风格,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先进。

     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杨老师已经形成了一套独特的、行之有效的“学法体系”,这套体系源自于他自己从学习数学到讲授数学的经历。在学生时代,杨老师不像有些理科生,他的兴趣爱好广泛:运动、摄影、旅游,样样少不了他;他也从未把数学看成是门枯燥、单调的学科,他从数学符号中读出了数学的魔力。他始终认为:数学符号表达的也是一种语言,包含着众多的生活内容,从汽车的车牌号到住宅小区门牌编号,他都看到了数学的魅力所在。他进而认识到:数学就是管理。数学能够培养人们的逻辑推理能力、抽象能力和严谨的逻辑思维能力。对此,杨老师解释道:“作为领导或老板,数学学得不好,他们的领导管理能力和水平就不会很科学,因而也管理不好自己的单位或公司,就不能算作好领导、好老板。而对多数普通人,学好数学可使思维品质严谨、有条理,做事按部就班,就会效率高,生活品质就会高质量。”

       杨老师的教育教学极富特色:他始终关心学生的全面发展,做学生的知心朋友,把握每一个学生的思想和认知情况,并会针对个体差异给予具体指导。在重视培养学生具有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的同时,作为数学教师,他又非常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他希望学生形成正确的数学观,他注重教会学生学会如何学习,为未来的发展奠定坚实的数学基础。杨老师把自己定位于:做学生全方位的知情者,思想上的引导者,学习上的解惑者。

     杨老师一贯重视学生学法的引导,在长期的学法研究和教学实践中,他已经形成了一套“学法体系”。杨老师给我们简单讲解了自己总结出的这套“学法体系”,其主要内容是:高一时的学法关键词是:落实、专注、合作,核心关键词是:自信;高二时的学法关键词是:勤奋、落实、主动,核心关键词是:自省;高三时的学法关键词是:系统、程序、自检,核心关键词是:自控。通过学法问卷调查和学法讲座,杨老师组织全体学生开展学法交流,引导学生学会如何掌握一套适合自己发展的学习方法。在备课时,杨老师把学法引导与具体教学活动有机融合,长期的学法研究和教学实践,杨老师已经培养学生养成不断总结、反思自己的学法,帮助学生形成了各自有效的学习方法,提高了学习效率,更有利于学生形成终身学习能力。 

       杨老师还有一套“绝技”,就是为学生提供“当老师”的锻炼机会,通过指导学生如何“当一次老师,上台讲课”,让学生转换角色,认识到“讲明白了,才是真懂了”的真谛。通过指导“当老师”活动,也使平时胆怯的学生敢于站上讲台,增加了自信心,变得勇敢起来,更有一些对学好数学有畏难情绪的学生变得积极起来。

      清华大学丘成桐数学科学中心主任、数学大师丘成桐院士诟病我国现行的数学教学对现代数学潮流不是很了解,大多以解题为主,注重成绩,忽略思维,很少有学生真正自己思考。为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的意识和能力,在讲授新知识和新应用时,杨老师深挖教材中设置的问题情境,应用所设置的问题,以任务驱动,提出环节,启发学生思考问题、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再辅以合作探究的学习模式,激发学生集思广议,同学间相互启发,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在课堂教学中,杨老师善于创造问题契机,同时敢于面对学生的质疑,与学生肩并肩、面对面探寻问题的源头。

      多年来,杨老师不断开展数学实践活动,研发课程,在实践中引发问题的提出,为学生提出问题创造机遇。在杨老师设计的课例《数列的应用——九连环》中,他引导学生提出了26个好问题;在课例《均值不等式应用的问题研究》中,杨老师引导学生提出的问题涉及到:代数的函数最值,及凹凸性、几何最值、三角不等关系和解析参数方程、物理力学、运动学、电磁学,等众多领域,强化了学生的问题意识。

      在高中三年学习期间,如何使每个学生都能够喜欢学习数学,热爱数学这门课程,进而把数学应用到现实生活中,这方面,杨老师在教学中积极尝试不同的教学设计,不同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研究问题。杨老师重视培养学生的兴趣激发,教会学生使用数学软件和工具,教会学生使用几何画板和Geogebra动态数学软件,用动态展示参数的影响,用直观化解思维的抽象来研究数学问题。引导学生总结较难数学题的转化策略和方法。杨老师总结出“抽象问题具体化,一般问题特殊化,复杂问题简单化”的“三化”,鼓励学生把自己的想法与同学分享,特别是,自己想到的问题是怎么想出的要重点分享,其他同学注意听、反思并提出质疑,进一步来完善这些想法。这些活动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每个学生都积极参与,充分体验着学习数学的乐趣,享受到数学之美。由于学生的自主努力、勤奋学习和教师的悉心引导、共同学习,学生的数学成绩得以稳步提升。

      作为数学组的大组长,杨老师非常注重带动全体数学教师,以及北京四中教育集团各校和分校的教师共同发展、成长。杨老师注重数学教师队伍的建设,注重课程研究、研发,有效推进教学改革,带领全组高质量完成学校各项常规工作和重点工作。在杨老师的带领下,全组教学业务水平不断提高,教师的幸福指数也随之不断提高,最终实现职业理想。

     杨老师充分落实指导教师“传帮带”、“以老带新”和集体备课工作,关心和帮助青年教师的成长,注重青年教师的培养,帮助他们备课,一有空就去听课,培养青年教师抓关键,夯实教学基本功,提高专业素质和素养。杨老师为教师多方提供发展机遇,请专家、教授来校面对面指导,并提出把常态课当成“非常态课”来上。杨老师大胆尝试,每年开展一次“数学组全员区级公开课展示”活动,鼓励、激励数学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不断研究教学,不断推陈出新,把课堂搞活,丰富教学活动。在北京市基础教研数学教研室的指导下,组织了“北京市高中数学教学研讨会”,全校每位高中数学教师都开设了公开课,吸引了全市教师前来观摩。在北京四中“全国开放日”活动中,杨老师带领全体数学教师与参加活动的500多教师广泛交流,介绍了四中特色数学教学经验,受到同行的赞赏。

     此类活动锻炼了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加快了他们成长的步伐,增加了四中全体数学教师的知名度,更是助力教师在各类竞赛中屡获大奖。如:杨老师相继主持研究了“十二五”区级课题《新课程数学学科模块教学目标要求的研究》和“十三五”区级课题《全面数学教育观指导下的数学课程体系研究》,承担了区级教研并主讲《导数综合题教学与数学素养的培养》。数学教师范兴亚、纪荣强分别荣获全国教学展示一等奖,侯彬和叶彩娟分别荣获“西城杯”特等奖,刘莎丽获得一等奖。杨老师多次被评为“优秀教研组长”,数学组也数度被评为“优秀教研组”。除了指导本校和北京四中教育集团、北京四中分校的青年教师外,杨老师还受聘担任北京师范大学和首都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的指导教师,这个职位可不是徒有虚名,或仅仅是个“荣誉头衔”,经杨老师指导过的硕士研究生,毕业应聘时都会被优先录用。

      经过八年的以课程体系为主线的教学分层实践,四中的课程体系和教师队伍已经初步完善。数学组的课程建设成为学校推进教学改革的一面旗帜,因而,学生得以享受到一流的教学课程资源。有如此高明的教师,所带出的学生不出奇迹才怪呢!杨老师所带毕业班历次高考成绩平均分都位列全北京之首,更有多人在高考中数学获得满分!有300多毕业生考入清华大学或北京大学等名校,更有相当多的毕业生选择数学专业继续深造。有上百人在美国IMC(这是结合营销、公共关系与广告为一体的新兴专业)考试中进入全球5%之列,数十人在全国各类数学比赛中荣获一等奖,数十人获得北京市高中竞赛一等奖,及应用竞赛一等奖。

      数学组的教学成果丰厚:在数学建模方面,有二十余篇论文获得北京市高中应用竞赛一等奖,有四十人获得高中数学联赛北京赛区一等奖,八人获得中国女子数学奥林匹克竞赛一等奖,六人获得中国数学奥林匹克大赛一等奖,七人二等奖;有四人入选国家数学冬令营,有一人入选罗马尼亚“大师杯”中国代表队并获得团体冠军,一人获得第六届“国际大都会奥林匹克个人赛”金牌。在先修方面(先修是指:学习B课程之前,必须先学习A课程,这样的话,A课程就是B课程的先修课程,在数学中,高等数学就是复变函数的先修课程。),有数十人参加大学生先修课程考试取得了优异成绩。

       在北京四中,杨老师除了担任数学学科的大教研组长和备课组长外,他还承担着北京四中集团每年的教师职称评委的工作。杨老师还是中国数学会理事、北京数学会理事、西城区兼职教研员,在这些职位上,他尽职尽责,为西城区、北京市和全国的数学教育和发展尽心尽力,有效配合教研员开展教学工作,承担着教材分析、教研引导、教学建议、试题命制和探诊修订等项工作。人民教育出版社聘请杨老师做教学设计,并做主讲,人教社还聘请杨老师对教材光盘课例进行点评。中国教师网聘请杨老师做教学设计并主讲,进行网络课程和在线答疑。杨老师还是人教版B版《高中数学》教材和教师参考用书的编者之一。

      除了自己从事这些活动外,杨老师组织并指导全组教师承担市区各类网课录制。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北京电视台聘请杨老师为高三应届高考生录制了《导数》视频课。导数是历年高考数学必备的知识点,因此备受关注和期待。录制期间,面对提词器出现反光,看不清提示词的情况下,杨老师心中有一杆秤“四中这牌子不能砸我手中”。他沉着应对,“盲讲”了一节课,体现了他的深厚功力和对数学知识点的深刻理解。录制完这一课后,他又接到了更多的录制邀请,杨老师没有“独吞”这些邀请,而是由全组各位同行共同分享,使得四中数学教师在疫情期间的电视视频教学中“各显其能”。由此彰显了杨老师的胸怀:要扬就扬四中教师集体的名。

       由此,我也想到了杨老师在主管教学处那几年所做的事情,当年的杨主任把“数学就是管理”有机运用到教学管理中,在教学管理,教师队伍建设,教学流程,教学日程安排,等方面做到了科学化、流程化和精细化,使整个教学环节进入到管理条理化的轨道,教学有日程安排,教师有工作手册,开学前就要做出下学期的教学日程和课题流程,紧抓教师的教学基本功,细化到教案的撰写、板书的规范、教学语言的运用、教学的反思和总结能力。当年的杨主任在那些年一直关注师资队伍的建设和发展,他笃信:好教师就是好学校。为此,他“挖到了”不少人才,现在他们都成为四中挑大梁的骨干教师。为使教师挖得来、留得住,四中采取了许多“留人”举措。当年的杨主任作为“操盘手”,为名师开创展现教学水平和学术成就的平台,以四中的名义为他们出书,以某某教师的名义为其召开“教育思想研讨会”。这些举措有力调动了教师的教学潜力,同时提升了教师钻研学术的积极性。

      “学生的发展就是四中的发展”,为此,当年的杨主任经常与学生平等交流,了解学生的需求,关心学生的发展,支持学生社团的工作。吴馨悦同学提出学习法语,学校特许开设了法语课,还聘请法国驻华使馆人员来校讲课。当年的杨主任经常邀请中科院数学所的专家来校与师生进行交流,举办报告会。他创建了北京四中“数学实验室”,通过实验室这个平台,既展示了数学内容与形式的内部,更可融于文化之中,改变了学生学习数学的方式,让理解性、探究性的数学模式自然发生,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内在兴趣,更使得平行班的数学教学得到极大改善和提高。

     在采访中,心胸开阔、开朗豁达的杨老师反复强调:“衡量一所学校的标准应该是:有一个坚强的领导班子,有一批执着教育教学的教师,再加上优质的学生。”我很赞同他的观点,这几条我们四中都兼备:四中有以马景林校长为首、自信自强的领导集体,有像杨凤文这样倾情奉献、坚守一线教学的教师群体,再加上经过全市中考、优中选优的学生,我们没有理由不相信:我们的四中一定会继续稳步前行、扬帆远航,创新引领着基础教育领域的改革与发展。

刘国庆(67届校友)

关于作者: 四中校友

E-mail:szxy@bhsfer.org

为您推荐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