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年特刊 | 专访北京四中校长马景林:任重道远 砥砺前行

在刚刚闭幕的全国政协十三届一次会议上,北京四中马景林校长作为教育界代表接受媒体采访,回答“新时代的中学生未来应具备什么能力”?

第一,要有家国情怀。要有家国天下的情怀、舍我其谁的担当这样一种社会责任感。有了这样的情怀和社会责任感,个人的发展就获得了不竭动力。

第二,要有健全的人格。有了健全的人格才能够去积极地面对周边的人和事,才能够从容地面对得失、宠辱,才能懂得感恩与回报。有了这样的健全的人格,将来走向社会也是大有益处的。

第三,要有健康的体魄。真正树立健康第一,以及终身体育的意识,并真正付诸行动,让生命充满活力,为自己的全面发展打下良好基础。

第四,要正确处理好课内学习和学有所长的关系。在高质量完成课内学习的前提之下,要了解一门科学,也要研究一个问题,这不仅对课内学习很有帮助,而且也有可能会成为未来职业生涯的基点。

第五,要关注艺术。学会一点艺术的技能,要提升自己审美的水平。通过关注艺术提升自己的创造力,关注艺术的人他的生活也一定是丰富多彩的。

第六,要关注技术与社会。作为新时代的中学生应该了解、关注国内外科学技术进步的成果,而且还要有意识地去了解技术进步与社会进步的关系,要清醒地认识到任何一个国家、任何一个民族没有技术的进步就没有跨越式的发展。

在“北京四中人®”公众号诞生周岁之际
我们与《四中校友报》联合推出
马景林校长深度访谈
一览母校新掌门的“信念”与“担当”

任重道远 砥砺前行

中国现代教育的历史迄今已逾百年,与中国现代教育相伴而生的北京四中,也送走了自己的百十年华诞。

在基础教育领域,这座名校声名远播,占据着国内中学的领先地位。它培养出的数万名毕业生,成就了当今中国社会的脊梁,而它的历任校长,则以与时俱进的教学理念和开明、民主的管理方法,跻身于当今中国教育名家之列。

无论是四中开创初期的王道元、阎翰升、齐梅阁,共和国建立前后的李复生、张镜、卞慎吾,此后的温寒江、李恩浩、解才民、杨滨、韩家鳌,还是与四中相随相伴,有着60年情缘的刘铁岭,亦或是在经历了“文革”劫难之后,率领大家进行了一场“凤凰涅槃”激情演出的刘秀莹,以及在此以后接班就任的邱济隆和刘长铭,他们都在各自的历史时期,为四中做出了无人可以替代的贡献。

北京四中老校长室

当然,成就一所名校,优秀的生源亦不可或缺,早在上世纪的二、三十年代,四中就以高质量的教学成绩,成为学生求学的首选之地。能被四中录取的学生,无一不被家长和原先就读的小学母校引以为荣,以致名噪一时,这种情况延续至今未变。

生源是如此,老师们更不一般。建校初期所聘教师多是北大或北师大的毕业生,有不少老师还是当时的知名学者、作家。从那个时期老校友的回忆文章里可以看到,当年老师讲授的数、理、化课程,采用的大多是美、英、德等国的原版教材,所以学生一开始就能接触到最先进的知识,了解到各门学科发展的最新动态,学校对外语教学更是重视,教师外语水平之高,令其它学校望尘莫及。这个力聘名师来校任教的传统,同样继续到了现在。历年来,四中的师资阵容,向来居北京各校之首。

一流的生源和一流的师资当然要求有与之相称的管理者。这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四中“历任校长,都能够跻身于当今中国教育名家之列”的原因吧。

时至2017年7月,任职西城教育研修学院院长的马景林来到这里,成为北京四中的第28任校长。

应该说,儒雅而谦和的马景林在西城教育界早已为很多人所熟悉。首都师范大学历史系毕业后,马景林在北京八中工作了16年,从历史老师、班主任做起,历任年级组长、教学处主任,再到主管教学的副校长,一步一个脚印,慢慢成长起来。在这期间,他还曾前往日本留学,做了两年教研生,对国外先进的教育教学思想及方法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和研究,从而拥有广阔的国际化教育视野。

北京市第十三中学建校80周年庆典

2009年,已经在八中担任了多年教学副校长之后,马景林出任市级重点校北京十三中的校长。在他担任校长的6年间,十三中的教学质量、管理水平和办学品质得到全面提升,不仅高考成绩达到了十三中历年来的最好,而且学校的校园环境和师生的精神状态,更成为可以代表西城区中学教育教学水准的标志。

离开十三中后,马景林调任西城教研体系的“中枢”——西城教育研修学院,当了三年院长,在这个岗位上,马景林不仅丰富了自己的教学实践和管理经验,而且对基础教育教学理论的认识更加深刻、系统。

深厚的学识、学养,使得马景林具有了在更高平台上担当重任的魄力和能力,接任刘长铭出任四中校长也就成了件顺理成章、水到渠成的事。

北京四中建校110周年庆典

在2017年9月举行的庆祝北京四中建校110周年活动仪式上,刚刚走马上任的马景林校长说,尽管到任时间不常,但他“已经深深地爱上了这所学校:爱她的历史传统、特有的 校园文化,爱她的民主氛围、大气自然。更感受到了社会对四中教育理念的认同,学生们对学校的热爱,校友们对母校深深的情谊。”

在活动仪式的讲话中马景林指出:自1907年建校开始,在过去的110年里,虽经历过战乱沧桑、时代动荡,四中对学生的培养目标从未动摇,对社会的担当从未减弱,对学校服务师生的根本任务从未有过丝毫的推脱。也正因为如此,在四中的工作和学习经历都会成为每个四中人生命中最美好的回忆

校友刘玉山画展在恭王府开幕

马景林动情地讲到:“前几日,我受邀参加一位老校友的书画展,开幕式上见到了许多位四中老校友。他们作为四中人的骄傲溢于言表,他们对母校的感恩言行令人感动不已。都已是白发苍苍的老人,他们对四中的记忆甚至可以追溯到半个多世纪以前,仍然津津乐道。见到我这个年轻的校长,却又恭敬说一句:校长好,我是你的学生。我在惶恐与感动之余,更感到自己身后这所学校的伟大,和我们今天四中人肩上沉甸甸的责任。

就是在这位校友的画展开幕式上,笔者第一次见到马景林校长,开学后不久,受《四中校友》委派,又有了一次与马景林校长的谈话。待人坦诚,说话不紧不慢,富有学者风范的马景林给我留下的印象非常深刻。

在与他的交谈中,依照惯例,我请他说说来到四中的感受及将会有些什么“施政举措”可以对校友们讲时,历史系出身的马景林校长对我讲的第一句话就是:“校长和校友虽是一字之差,但这里却有个历史的跨越。”这让我立刻意识到这是位明了自己肩上责任,勇于担当的校长。

接着,马景林校长从“温暖的四中”、“纯粹的四中”、“创新的四中”等诸多方面简要地叙述了他对四中的认知和今后的想法。

接受笔者采访

“教育是一门科学,学科、学生都是我们研究的对象,在这一过程中,坚持四中标准,坚持四中速度,坚持四中的责任感和使命感都是我们必须做到的。” 马景林校长对我讲,“我们要从四中的传统中感受四中的温暖,爱学生是我们的本职,也是我们的本能,更是教育的本质;尊重教师,教师优先,让老师的生活更有意义,则是我们必须要做的。我们更要从四中的传统中坚守纯粹的四中。用积极的眼光看待生活、社会、世界,用研究的态度看待学生、学科、学习,用完美的姿态看待教育、现实、未来,用信仰的境界看待工作、职业、事业,用自由的心态看待制度、民主、社会。”

而对于“创新的四中”马景林校长则言短意赅的说道,四中的创新是“实现教育本土化的创新”。至于如何实现教育的本土化创新,或说在如何在创新中实现教育的本土化,马景林校长是这样给我解释的:中国现代教育制度是从西方传过来的,而现代教育本身就是国际化的,在历史上,欧洲的大学没有国界,但每个民族的教育却又都是本民族自身所有,所以,现代教育的国际化并不排斥教育的民族性。教育要吸收世界文明的一切优秀成果,但必须结合本民族的实际,在借鉴先进的教育理念和经验时,不要忘记我们自己的优秀教育传统,这样才能从世界先进的教育理念和经验中,吸取有利于我们发展的有益的东西,并内化成为我们自己的教育理念和教育形态。

在回答我提出的将有哪些新的“施政举措”可以对校友们说说时,马景林校长则简单地答道四中要在新时期“敞开胸怀,站上巅峰,以教育的方式解决教育的问题。

联想到当前中国教育的诸多问题就在于不能够“以教育的方式解决教育的问题”,马景林校长的这句话,应该让很多校友感到欣慰。

北京四中召开“教师发展中心”成立大会

由此又想起就在与马景林校长与我这次谈话的一个月前,2017年12月,北京四中成立了教师发展中心,并由马景林校长亲自兼任教师发展中心的负责人。据我所知,这应该是马景林校长就任之后的第一项举措吧。

自建校之初,对教师的尊重和珍视,便是北京四中这所百年名校融于血脉的传统。知晓北京四中的历史和一脉相承的价值主张,我们就更能理解马景林校长的这一说法:教师发展中心是在实践四中“以人育人”的教育理念,建设“世界一流学校”的过程中应运而生的

对于曾执掌西城教研中枢机构的马景林校长来说,教育教学研究、教师干部培训等各项教研业务,是其当行本色,行家里手。在马景林校长的规划中,四中教师发展中心将依托大学、教育科研机构及四中本校的教学顾问、学术委员会的力量,完成干部培训,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培训、名师培养工程、委托培训等项目。其最为直接的目的是促进四中教师的自身发展,促进集团校教师之间的业务交流,开创一个全新而影响深远的教育空间。

马景林在当天仪式上的讲话,表达了他对教师发展中心不同寻常地重视和期待。他认为对于四中来说,能有今天这样的成就,依仗的是自己优秀的教师群体,这个群体纯粹、专业、讲究奉献,富有激情,满怀教育理想,却又踏实肯干,“有着这样的教师群体,四中的历史才如此辉煌,四中的未来注定更加美好”。

四中教师发展中心成立当天,前来参会的可谓大家云集,除了中国教育学会、北京教育学会、北京教科院、北师大教育学部等业界学者、专家外,多位四中德高望重的名师顾德希、李家声、李明赞等也都出席并讲话。北京市教委副主任李奕在会上指出,作为北京市基础教育率先成立的学校教师发展中心,北京四中教师发展中心的成立,对全市乃至全国都具有示范效应。在未来教育发展更加强调“立德树人”,教育的供给方式发生深刻变化,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成为未来教育工作重点的时候,“北京四中教师发展中心”的成立意义非凡,为北京各中学树立了榜样,体现了一所老牌名校的担当和责任

教师发展中心成立之后,马景林校长还将推出什么新举措,我们有着更大的期许。因为尽管仅只半年的时间,我们已经感觉到了马景林校长对四中的深厚感情和相当程度的认识,他在不同的场合曾对这所拥有深厚人文历史内涵的学校做过这样的评价:“北京四中是一个学生热爱、校友难忘的地方,是一个把教育当作信仰追求的地方,是一个有着先进学校文化的地方。这里,是教育的理想之地。”

眺望母校

当然,历史学科出身的马景林校长更注重的是“一所学校需要在传承与创新中成为丰厚的学校”。这样我想起不久之前,马景林校长在一次采访中,围绕校长的职责和愿景曾表示,校长工作的核心应该是“传递幸福”,其中包括掌握相应的知识、拥有一定的智慧、尊重老师和学生、营造好的学习和工作氛围等。他用杜威的“明日之学校”来描述心目中的“好学校”:一个善待师生的地方,一个提升师生智慧的地方。这样的学校拥有优雅的教育,具有和谐的文化氛围,能够让师生获得全面而个性的发展,开放而且充满活力。在他眼中,教育可以讲一些“乌托邦”,从学生、老师到校长,每个人都应该有自己的理想,但不应缺乏创新的思路和思想,同时在实际工作中不应该缺乏办法。

显然,面对已有百十年历史的北京四中,年富力强的马景林校长拥有更大的空间去传承、发现和挖掘更为“丰厚”的教育,这是马景林办学的一个信念。

他期待在四中开创一个全新的时期,和全校师生一起,努力使四中成为“新时代中国教育的榜样。”

相信这也是全体四中校友的期待。

图片来自网络
文字|张乃久
编辑|范小彤
审核|李一川

关于作者: 四中校友

E-mail:szxy@bhsfer.org

为您推荐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