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寒假,我们到南海科考

这个寒假,
20多名来自北京四中等重点中学的学生,
跟随中国科学院与厦门大学的科学家,
走进了中国美丽富饶的蓝色国土
——南海。

看了超美的照片,
你可不要误会这是一次
度假旅游的吃喝玩乐活动,
这甚至都不是浅尝辄止的一般游学活动。
这是全国首次中学生
赴西沙群岛科学考察活动;
是北京青少年科技俱乐部
历时最长的国内实践活动;
是北京四中校友基金会
大大大力支持的重点活动;
是带着课题上船
严肃紧凑知识密度极高的熬夜活动;
是左手拿着呕吐袋右手还在记笔记的
“全方位活动”!

这里有一组精研科学的专家

这里有一队向往科学的学生

来自北京四中、北京二中、北京八中、北京十二中、北京十八中、北京一零一中、人大附中、景山学校、北京汇文中学、实验中学等10所科技俱乐部基地校的优秀学生带着各自的科研课题从三亚凤凰岛港口登船出发。

这里有视野广博的科学普及讲座

付碧宏导师的《从空间观南海资源与环境》尽显地理学家的“大视角”:从板块构造到地形地貌,从生态系统到资源环境,从政治格局到历史文化,为学生们拉开了科学考察的序幕,打开了认识南海的一扇扇窗。
张锐导师以《海洋微生物多样性与应用》将大家的视角从宏观一下拉到微观:他关注的对象,都是肉眼看不到的细菌与病毒。
(你能数清ppt最后一行有多少个0么?)
时丕龙导师用《遥感技术及在海洋的应用》又将我们的视角引向天空,以卫星、飞机的视角“遥远的感知“地球上的万事万物。
颜文导师带领大家走进《海底之窗:海底冷泉与热液系统》,拥抱海洋科学最前沿的研究对象——海底冷泉与热液系统。科学对未知世界不息的探索在这里彰显无遗。

这里有理性深入的科学实践考察

在中科院遥感所三亚站,驻站专家借大屏幕上的实时卫星轨迹图像,为同学们解读“观天测地”背后的科学技术。

行走于南海之滨,在科学家指导下观察海岸带中沙粒的组成、岩石的结构、海洋生物的遗骸与先锋植物的特征。

深入热带雨林,观察丰富的植物物种、典型的分层生态结构及植被与环境的交融关系。

听18年坚持在海岛上艰苦创业、为绿化岛礁尽心竭力的三沙市鸭公岛居委会叶主任讲述西沙人艰苦卓绝奋斗的感人事迹,实地参观略显简陋但至关重要的发电机和海水淡化装置。

这里有科学方法的实践

海洋化学组的同学在海南岛沿岸、科考船航行中及西沙群岛3座岛屿等多达30余处地点采集水样,测量并记录GPS位置、盐度、温度、pH值及含氧量等基本数据,过滤并封装水样,为后续实验室研究做好基础准备工作。

这里有科学火花的碰撞

大家抓紧每一分每一秒,在任何可能的地方向导师请教学习、合作讨论。

这里有科学成果的萌芽

在此次“海南西沙科学考察”科研实践活动汇报会上,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了科研课题汇报:


《从地质地貌探究海南与西沙群岛的沧海变迁》
《基于遥感的三亚湾城市化研究》
《昌化江近三十年入海口及沙洲变化时空分析》
《海水营养盐含量与相应海域初级生产力的相关性》
《西沙群岛海域海水水质变化对珊瑚群落的影响》
《不同区域水体营养盐对海洋微生物的影响》
《南海微生物的初探》
《三亚和永乐环礁周围的海水化学特征对海洋生物的影响》……


四位专家导师和三位带队教师组成的评审小组对每位同学的汇报进行了热情、中肯的点评,就深入分析、内容归类、具体量化、突出重点、野外研究中的团队配合、研究报告演讲时注意的事项等问题进行深入指导。

通过这次活动同学们亲身感受到了作为海上丝绸之路重要节点的西沙群岛的天之蓝、海之阔、水之明、物之丰

感悟到对海洋生态保护对于海洋的可持续发展具有的深远意义。

也真正理解了科技俱乐部为增强同学们的海洋意识、海洋观念、海洋知识,感受蓝色海洋的开放与包容,增强同学们热爱祖国海疆的情感,为海洋科学探索培养科技后备人才而竭尽全力、殚精竭虑组织本次南海西沙科考的目的。

在晃动的船舱里、在珊瑚礁碎屑上、在细细的沙滩上不少同学追着、围着导师不断地提问和请教,师生们真正感受到“寓教于乐”海洋科研实践活动的魅力所在。

特别感谢北京四中校友促进教育基金会对本次活动的资金与人力支持

封面|苗佳桐
文字/摄影|时丕龙/史维生/朱岩等
编辑|范小彤
审核|李一川

关于作者: 四中校友

E-mail:szxy@bhsfer.org

为您推荐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