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末纯干货:北京四中陈年年老师送你一个写作秘诀

敲黑板,划重点具象胜于雄辩

所谓具象,可以扩展为“具体的形象”,这是文章抓住读者的重要手段。

我们能通过感官直接获取的信息,就是形象化的信息;需要在大脑中加工转化再得出结果的信息,则是抽象化的信息。因为人做抽象思考要加工要转弯,所以会容易疲劳,进而导致我们总是对形象化的信息,也就是直接具体可感的形象化信息更感兴趣。这就是我们有电视电影就懒得看小说的原因,也是我们比较喜欢看小说而不太爱看学术作品的原因,也是我们听课听演讲时爱听故事的原因。

相较来说,抽象的哲学文段就会比较枯燥,缺乏吸引力。比如下面这段:
原理之所以称为先天者,不仅因其包有其他判断之根据,且亦因其不再根据于更高更普遍之知识。但此特征并不足使先天的原理置身于论证之外。惟以此类原理,非依据客观的考虑,乃“一切对象之知识”之基础,故其证明实不能以客观的方法行之。
而我们换一种具象的表达:
果实成熟,大地是它唯一的归宿。
我相信,三天以后,您还会记得后一句话,不仅是因为它短,更因为它有“果实”这一形象。

那么,我们怎么让文章的内容具象化呢?可以分成两种:

第一种:将抽象的表达转变为形象的表达。

也就是少用形容词,多用名词和动词。

词语表意本就是容易模糊的,形容词更甚,不同的人对同一个形容词的感受会千差万别。但名词和动词的模糊性则相对较低,对读者注意力的抓取程度会更好一些。

比如,“我今天感觉很幸福”,这是抽象的。改为下面的表达:“今天晚饭时,妈妈做了我最爱吃的可乐鸡翅,经常加班的爸爸也按时下班回家了,幸福来得有点儿猝不及防。”画面感就出来了,读者的阅读感受也会好一些。

又比如,当我说“把庞大这个词从你脑子里去掉”时,你的脑子会顿一下:什么?去除“庞大”?停顿之后,你脑子多半只有“庞大”这两个汉字——毕竟,汉字也算是形象。但当我说“把大象这个词从你脑子里去掉”时,你脑子里马上就会出现一只大象的形象。虽然每个人联想到的“大象”会稍有差异,但显然,联想“大象”这个名词会比联想“庞大”这个抽象的形容词要轻松得多。当然,你也会发现,我让你“去掉”的东西反而会牢牢占据你的思维。“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就运用了这一点,达到了一种奇妙的效果。这是另外一个问题,此处就不展开了。

还比如,我要表达“苏轼经过磨难变得成熟了”,给大家两种说法:

(一)苏轼经过不断地锤炼和打击,拥有了更加豁达的心胸。
(二)苏轼经过入狱和被贬黄州的打击,破茧成蝶,懂得了用微笑面对世界和人生。

是不是第二种表达更吸引人一些?因为第二种表达用了“入狱”“被贬”这样的动词,用了“蝶”“微笑”这样的名词,更具画面感。

第二种:将形象的表达具体化、细节化。

有些时候,光有形象,表现力还是不够,怎么办?给具体场景,给细节。

比如丘吉尔在纳粹德国闪击苏联后发表演说,里面有一句名言:“我们将在陆地上同他作战;我们将在海洋上同他作战;我们将在天空中同他作战。直至借上帝之力,在地球上肃清他的阴影,并把地球上的人民从他的枷锁下解放出来。”

前三句话是否可以简缩成一句呢:“我们将与他们作战到底。”从表意上看其实可以,但从表达角度看,就差多了。虽然“作战到底”已经初步具有了形象化的特征,但细化为“在陆地上”“在海洋上”“在天空中”后,所有的空间都浮现在了我们的脑海里,“作战”又重复了三遍,这种作战到底的决心表达得显然更充分,也更震撼人心。

这就是具体化的好处。

又比如2008年奥巴马第一次竞选美国总统获胜,他在获胜演讲里说:
“我曾经是最不可能赢得白宫的候选人。在刚开始的时候,我们没有多少钱,也没有多少支持者。我们的竞选不是从华盛顿的大厅开始的,而是开始于艾奥瓦州得梅因的后院、康科德的客厅、查尔斯顿的前厅。是辛勤劳作的男人、女人捐给了我们他们微薄的积蓄,5块钱、10块钱、20块钱。”
如果换成下面这样的说法,效果如何:
“我曾经是最不可能赢得白宫的候选人。在刚开始的时候,我们没有多少钱,也没有多少支持者。我们的竞选不是从显贵那里开始的,而是开始于普通人家。是辛勤劳作的普通人捐给了我们他们微薄的积蓄。”
是不是感觉到奥总的说法更真实、更诚恳?这份真实和诚恳就来自于具象化的表达,来自于细节:后院、客厅、前厅,是具体的,是实有其事的。5块钱、10块钱、20块钱,一张张带较小面值的钞票是能浮现在我们眼前的细节性画面。这绝不是多余的文字,而是更好地表意的需要。这些带有细节特征的名词,比什么“普通”“微薄”这类形容词表达效果要好太多。

这是给细节的好处。

所以,我们日常观察生活,也应该关注具体场景,关注细节,然后才能在文章里呈现。具体场景和细节,能有效增加文章的真实性和感染力。

请大家看两则学生修改实例:

原稿

当我小有成就洋洋得意时,他就会告诉我为人的道理,让我不要骄傲;当我遭遇挫折时,他就会助我度过难关。一路上,我的父亲都支持着我,陪伴着我。

修改稿

胡同的石板巷,小区里的绿荫道,街边的水泥路,父亲一直带我走过。宁静的餐桌旁,早高峰的汽车里,急诊室的吊瓶下,父亲一直陪我走过。有欢笑,有哭泣,有温情,父亲与我风雨同舟。

这就是将泛泛的场面描述,变成了表现力强的具体画面。

原稿

我脱下沉沉的外套系在腰间,接过了爸爸手中的相机。然后,我发现,身边的一草一木,身边的每一个人——父母亦或陌生人,他们身上的气息不是沉闷,而是满是张力的生动。是的,这个世界充满生命力。

修改稿

我脱下沉沉的外套系在腰间,接过了爸爸手中的相机。然后,我发现,树叶虽已泛黄,但绿色仍是主流。小草的纹理间,也似仍有绿意存储。父亲脸上的笑意间,有超越中年的活力……这些都是生动的生命张力。是的,这个世界充满生命力。

这也是将概念化的草木和人,变成了具体可感的颇具视觉特点的画面,表达效果要好得多。

本文转载自公众号“有鱼的语文课”
编辑|范小彤
审核|李一川


关于作者: 四中校友

E-mail:szxy@bhsfer.org

为您推荐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