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师们、同学们,大家上午好!
今天是同学们开学的第一天,我作为四中老校友回到母校,心中也 感慨万千。55年前的今天,1963年9月1日,我来到北京四中学习,从1963年到1968年,5年的时间在四中度过,5年时间虽然不算很长,但是,四中精神在我的理想、信念、价值观上留下深深的烙印,鼓励和激励着我不断奋斗前行!
1968年,由于当时正值文革动乱,学业中断,我从四中分配到黑龙江上山下乡,在距离珍宝岛大约70里的一个边远的农村(当时称作“兵团连队”),度过了九年岁月。后来文革结束,恢复高考,我考上大学,至今在学术的道路上奋斗了40年。所以,迄今,我人生的道路大体可以分为三段,即在北京四中的5年,下乡的9年,在高校学术界的40年。下乡的9年也与四中关系十分密切,因为一起去的有来自北京四中四个班的25个同学,在同一个村庄里,也还是延续着四中精神!我深深感到,四中精神一直陪伴着我!
什么是四中精神呢?不同的校友也可能有不同的理解,下面谈的也仅是我本人的一己之见,我认为四中精神有四个方面非常重要。
第一,四中精神是一种执著的人生理念,为祖国、为人民奋斗的信仰、信念、价值观,是一种生命不息、奋斗不止的执著精神。
人生的道路上总会有遇到坎坷、遇到挫折、遇到不顺利的时候。当年上山下乡,我有9年的时间在深山老林,与来自四中四个班的其他同学,在那样艰苦的条件下,从来没有气馁。我之所以说艰苦,不仅是劳动艰苦、生活艰苦,更苦恼的是没有书、无法学习。四中的同学们就四处去找书,记得离我所在的村庄几十里外的另一个村庄的四中同学有书,就去他们那里借书。四中同学都很好学,一本好书在一个人手里面往往只有一天时间,所以就熬夜看书。那时候,年轻精力旺盛,白天劳累一天,夜里点着煤油灯看一夜书(因为村庄里经常停电)。当年,邮政还是畅通的,记得我曾订了一份当年国内唯一的英文刊物Peking Review(北京周报),这样在艰苦的条件下坚持了英文的学习。正因为如此,当文革结束恢复高考机会来到的时候,虽然那时录取的人数很少,但是四中的同学们大部分都考上了大学。四中的精神是永不放弃,执著追求!
第二,四中精神特别重视为人,重视怎样做人,强调做正直的人,与人为善、择善而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帮助他人、奉献社会,强调团结友爱的合作精神。我入学四中的1963年,正值全国学雷锋活动初起,四中也处处洋溢着学雷锋的气氛。四中不仅强调学习优异,更强调品德优秀,强调热心公益、乐于助人、扶贫济困、见义勇为、善待他人、奉献社会!四中的师生们也在为全社会创造良好的社会风气。在这方面四中一直是表率!我和同班同学都是在这样的氛围里成长的。同学互助,师生互助!
第三,崇尚科学、严谨求实的科学精神!四中的学生历来以学业优秀著称,四中培养学生历来强调极为扎实的基础知识,每一门学问的获得都是脚踏实地、兢兢业业、刻苦努力的结果,来不得半点虚假,这就是科学精神!我自己也特别受益于四中的基础知识训练,我的数理化、生物、地理、文史、英语的基础知识很大程度上也是在四中培养起来的。四中教给了我严谨求实的科学精神。我在高校40年,从事的是社会科学研究,我们知道,科学有两大领域: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对于社会科学恐怕很多人并不熟悉,社会科学有三大支柱——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它们将人类行为、社会现象作为研究对象,遵循严格的研究方法、验证方法,在实证研究中加以检验,可以证实或证伪。比如,研究人的出行行为。人们出行的距离与教育程度有关系吗?通过大数据分析,就可以发现教育程度越高的人,出行或迁徙的距离往往越远。所以,人类行为研究也是有规律可循的。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缪尔达尔(K. G. Myrdal)通过实证研究提出了“循环累积因果理论”,即市场力量会强化区域不平衡的规律;另一位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库兹涅茨通过数据研究,提出了“库兹涅茨曲线”(Kuznets curve),即经济发展与收入差距变化的理论。这些都是通过社会科学的实证研究证明的。我本人也曾运用人口普查数据,测量中国人的职业地位,发现了中国社会结构的基本特征。总之,社会科学强调的是实证研究,求真、求实。我所在的清华大学也历来是以科学精神著称,清华大学的科学精神与北京四中的科学精神是一致的。清华大学的理念是:不唯书、不唯上、只唯实。
最后,北京四中的体育精神!四中历来崇尚体育锻炼。回忆起当年的四中生活,体育锻炼占有极其重要的位置, 当年的韩茂富老师、吴济民老师都给我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四中学生崇尚体育,视体育为生命不可或缺之一部分,体育锻炼,有了强健的体魄,才可能持之以恒、事业有成。我所在的清华大学也历来崇尚体育锻炼,清华大学的操场上大字标语的口号是:为祖国健康工作50年!我本人1968年从北京四中毕业参加工作,到今天2018年,已经为祖国健康工作50年了,我还要继续为祖国、为人民奋斗,老骥伏枥勤耕耘,不用扬鞭自奋蹄!
谢谢大家!
文稿提供:李 强校友
图片提供:王海明老师
页面编辑:尤晓波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