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者,从北京四中走来

深夜,灯火通明
映照四个青年忙碌的身影
哈佛大学
芝加哥大学
威斯康辛大学
北京大学
来自四校的青年
他们都来自:北京四中
有一个共同的身份:儒者

6月19日与21日,张文虚(2010届)、王兆珅(2010届)、王舒墨(2011届)、田九七(2013届)四位年轻的校友,将在北京市青蓝剧场举办两场题为《我们的时代,我们的儒学》的“儒门会讲”。

他们代表的,是近年成长起来的一批儒者,这也是这个群体第一次面向社会集体发声。最开始这个群体以北京四中校友为主,现在已经扩展至国内与海外的各界人士。他们将讲述自己从北京四中到全国到海外传播儒学的历程。

北京四中,是他们儒学之路开始的地方。

从北京四中走出一个儒者的群体。在这个校园中,早有几代具有深厚人文底蕴的学者型教师耕耘多年,传统文化的土壤由来已久。2006年,史学博士朱翔非先生婉拒了赴厦门大学任教的邀请,选择来四中讲学,可见这所百年名校的气魄和魅力。2007年,四中建立人文实验班,更成为培养儒学有志之士的沃土。2009年,北京四中孔阳国学工作室成立,成为校友群体返校讲学、回馈母校的平台。

张文虚在纽约讲学

从北京四中毕业之后,张文虚和王舒墨走上了一条自己的儒者之路。他们目前分别在芝加哥大学、哈佛大学攻读神学硕士,是第一批以儒者身份进入西方大学神学院的中国人。这样的选择,目前是小众,但却建立在对时代脉搏的把握之上。

上世纪六十年代以来,以芬格莱特(Herbert Fingarette)、狄百瑞(William Theodore de Bary)为代表的西方学者,开始从精神信仰的角度来理解儒家思想,认为儒学如同人类诸多宗教一样,具有超越性的追求。这条路径由以杜维明、南乐山(Robert Cummings Neville)、白诗朗(John Berthrong)等人为代表的“波士顿儒家”发扬光大,儒学的“宗教性”问题成为一时显学。然而,学界对此问题的火热探讨,反衬出我们在儒学实践方面的匮乏——这么多学术研究在探讨儒学的超越性追求,可是,儒者到底在哪里?

在北京四中接受的国学教育,让张文虚与王舒墨意识到:今天,儒者可以站出来,表现其超越性的信仰与修养,参与到全球多元信仰的对话之中。分别从北大和清华毕业之后,他们先后赴美到神学院深造,并开始在美国社会传播儒学。在广泛接触学界及华人社区之后,他们更加相信:未来,从信仰的角度实践、研究儒学,将成为一个重要趋势。

波士顿大学《论语》会讲
王兆珅

与他们一同赴美求学的,还有2010届的王兆珅。他目前在威斯康辛大学麦迪逊分校攻读历史学博士。

王兆珅与北京四中的渊源很深。他的祖父王鑫章老师,既是四中校友,也曾是四中的教师。王鑫章老师于1932年毕业于北京四中,考入北京大学;抗日战争后,他结束了辗转全国的流亡生活,来四中任英文教师,开始为战火之后的中国培养人才,直至1985年退休,育人无数。对四中的感情,与家国情怀交织在一起,流淌在王兆珅的家庭血脉之中。

王兆珅自幼即对历史感兴趣。进入四中,加入国学社后,他开始探究历史背后的精神信仰,走向儒学。作为儒者,他学习历史的目的不是单纯的学术研究,而是希望通过讲述国史,唤回中国人对传统、对民族、对文化的信念。他在文章中写道:

相信历史与我们的时代「古今不隔,息息相关」,不让历史只是博物馆中令人赞叹不已的器皿,让古人的声音在这个时代依旧得到铿铿的回应,这是我们对待自己真生命的态度。把应该属于每一个人的历史还给他们,是这个时代历史学家应有的使命。

田九七

田九七也是在四中确立了自己对儒学的追求。后来,他考入北京大学中文系,从大一开始,就坚持回四中主讲国学选修课,协助国学社的社课。他认为,北京四中给了他最宝贵的国学教育。因此,他希望尽己所能,把这样的感动分享给学弟学妹。

2017年,田九七从北京大学毕业。当时,他可以选择直接去日本深造,但他决定留下来,为母校的国学教育奉献一年。这一年,他在北京四中本部和房山校区的初高中主讲国学选修课、国学社社课。所获酬劳,一毫不取,都捐赠给国学社作为活动经费。他感觉:回馈母校,为儒家做事,这是最快乐、最值得的事情。

郑舒升校友在香港

2017届的郑舒升校友目前就读于香港大学。她在北京四中听的第一堂国学课,就是田九七讲的。她回忆说:

“刚进入四中那会儿,好像眼前只有学习这一件事,一考试压力非常大。后来经常来国学社,学了儒学。人在精神上有了另一个维度。那时候就觉得学习并不能真正定义我、决定我,它只不过是一件我应该做好的事情——我还是付出很多时间在学习,但面对考试的心态就很轻松了。后来成绩也自然上去了。”

田九七(右)与唐锦朋(左)在课后合影

2017级高一(6)班的唐锦朋在四中一年了。好几位来讲授儒学的校友,都给他留下了深刻印象:

“最开始吸引我的是段昊坤(2010届)学长讲到自由、尊严那次课。后来我就去上了九七学长那个选修课。这个课讲历史,很多地方能给一个斩钉截铁的是非判断,心里很痛快。感觉这个课上讲的东西是我真正感兴趣的,甚至以后也想一直深入去学习、研究。

段昊坤校友主讲社课

唐锦朋知道,他们这一届学生对《论语》的态度,会和以往不太一样;因为从2018年起,《论语》正式纳入高考北京卷的考察范围,成为每个高中生都必须学的经典。

他可能不知道的是:早在2006年,北京四中就曾开设选修课,讲解《论语》等儒家经典。这门课程的录音,为许多青年人打开了国学的大门。无论是张文虚等四位校友,还是许多高校的学生,都将这门讲《论语》的课程作为他们精神信仰的起点。

以上我们介绍的远不是全部从北京四中走出来的儒者,如有机会希望能把所有青年儒者都介绍给大家!

如今,政府大力提倡优秀传统文化,鼓励开展国学教育。我们的时代尚未涌现大量儒者,但已经有一批青年人,在北京四中的启蒙、培养下,作为儒者站了起来。这是百年来文化发展的必然,也是社会现实迫切的需要。

相信这一次,北京四中走出的新一代的儒者,仍将引领时代的步伐。

诸位校友,这是我们在新时代做的一件大事

有全体校友的支持,我们充满信心!


【活动详情】

6月19/21日
(8、9月会讲时间待定)
四位来自四中的青年儒者一同将自己鲜活的生命历程同大家分享
从四中到世界
这些青年儒者到底有怎样的成长
让我们共同见证!

欢迎关注《我们的时代,我们的儒学》公益会讲

时间:

6月19日 19:30-21:30 (已满)

6月21日 19:30-21:30 

地点:

北京青蓝剧场(北京市东城区东四十条24号青蓝大厦3楼)

活动为公益性质,完全免费,但需填写报名表以预留座位。请点击“阅读原文”扫描下方二维码,填写信息完成报名。

编辑|钟章铭
审核|李一川


关于作者: 四中校友

E-mail:szxy@bhsfer.org

为您推荐

发表回复